8月8日晚6时55分的一场大雨,洗去了古城多日酷热,市民一饱清凉之福,然而大雨使不少户外活动的市民滞留躲雨,多处地段发生险情。
记者当天下午刚好在西影路采访,大雨突袭,匆忙挡了辆出租车。只见街上的行人以包当伞,衣服包头四处躲避。商店檐下、宾馆门旁,甚至城门洞里、立交桥下成了人流聚集地。仅过了5分钟,即7时,大雨使雁塔路部分地段水流成河,汽车玻璃被雨雾罩得有些模糊,此时出租车已很难叫到。车到和平门,城门洞里,齐刷刷聚集了上百名群众,满脸雨水,地面积水已漫过脚面。前面又堵车,记者只好改行一背街小巷。巷内积水,地面坑坑洼洼,勉强过去绕到西一路口。这里因雨太大,下水井收水不急,浊水反从井口喷出,形成“喷井”。水柱似“火山”喷出,高达半米多,井盖已被冲到一边。路边小店的人说,有些做生意的真是缺德,什么都往下水道中塞,捅了塞,塞了捅。不发生“喷井”才怪哩。向尚德门进发途中,这一段又有几处喷涌现象,吓得司机远远避开,车轮激起几米高的浊浪,直扑路边围墙。
车出火车站向西,汽车排成一条长龙。北门外立交桥下,不幸遇大水,致使数辆汽车熄火。车进退两难,好多乘客冒雨求助于三轮车夫,谁知许多机动三轮也寸步难行。记者雨中苦等近半个小时,才找到一辆三轮,仓皇回家。
据悉,造成西安多处积水,“喷井”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城区下水管网年代久远,更新换代较慢,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二是一些居民、个体户缺少社会公德,杂物全往下水道里倒,造成人为阻塞,一遇雨天,雨水倒灌、喷涌在所难免。本报记者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