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街购物,人们相同深切感受是,“东西确实便宜了”。很多人感叹,自己前两年买的大件耐用品、家用电器等,价格几乎降了一半。
这一“感叹”被有关方面的数据所印证。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今年1—4月份消费品零售额增幅为7%,其中4月份增长率仅为5.7%,成为近几年零售额增幅最低的一个月。陕西省物价局最新《物价分析报告》显示,我省上半年市场价格持续走低,商品零售和居民消费价格连续出现18个月和15个月的负增长,价格总水平分别比去年下半年下降3.2%和2.7%。
记者经过走访了解到,两年前的29时TCL王牌彩电售价是4000多元,现在的售价是2680元;去年还是1000多元一台的步步高VCD,现在550元还有额外赠送品;两年前2000元左右的名牌全毛套装,如今标价六七百元;去年还是3000多元一部的各种手机,现在已降到1000多元甚至八九百元…
可以说,现在除房价还太高尚需回落外,其他绝大部分商品的价格,仅是三四年前的30—70%,已到了“价格底部区域”。
然而,面对如此低价的购物机遇,大多数的老百姓依然“紧紧捂住钱口袋”。
是中国的老百姓早已完成了“基本建设”,该有的都有了?还是“买涨不买跌”的心理状态所致?
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GDP即国民生产总值),才有可能出现需求饱和,而我国目前的GDP才是800.5美元;我国1997年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6.4%和55.1%,而1992年美国、日本、新加坡的这一系数分别为12%、20.1%、18.7%(恩格尔系数越低,生活水平越高)。
其实,如今的商品价格,使得好多人“心动”。一位在铁路单位工作的基层干部,其爱人也在铁路工作,月收入不错,眼看着电脑价格从上万元降到几千元,很想搬一台回来,可一想到“铁路正在减员增效,万一谁被减下来?加上儿子今年考上了大学,一年费用也得万把块钱,”便打消了这一念头。一位在一化工企业工作的职工,单位效益不太好,妻子下岗在外打零工,生活只是维持温饱。但他特喜欢音乐,看到音响已便宜得不能再便宜了,几次下狠心想整回来一套,可想想自己厂子的情况,觉得顾饭碗更实际些,只好克制自己不再到商场去受“它”的诱惑。据了解,很多人的确想乘机搞一下“基本建设”,可面对要大宗支出的购房费、教育费、医药费和目前尚不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望而却步。
看来,并不是需求的饱和,也不是人们还在观望等待价格继续下跌,而是我国目前转轨时期的各种体制变化使人们支出预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尚未完成的体制转轨使人们无法作出稳定的支出预期,风险支出预期增强。据有关部门调查结果显示,居民储蓄用于子女教育的占21%,用于看病就医的占16.3%,用于将来养老的占15%,用于购房的占14.2%。
但是,“鸡蛋总不能只放在一只篮子里”的投资原理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得出手。据悉,国家为扭转目前消费平淡、价格下滑、市场疲软、起飞乏力的局面,已开始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前不久已发出为机关和事业单位增加工资的通知,并决定将失业保险、养老退休金、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费提高30%。同时,倘若近期“人关”,国内大量的生产过剩商品,可以贸易国地位和优惠的关税待遇大量增加出口,国外的商品也会大量进口,从而使目前的市场状况发生变化。只要供大于求状况稍变,“供求规律”便会使商品价格回升。届时皆须付出比现在更多的钱,才能买回同样的商品。
另外,目前的低迷物价已使企业到了再也亏不起的地步,国家必须采取措施,只是个时间和时机的问题。
因此,“死捂钱袋”防范风险的人们,是否该考虑到了“逢低吸纳”、“抄底”的时候了。
本报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