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嵯峨山下,冶峪河畔的泾阳县水泥厂始建于1969年,经过三十年的风雨历程,由一个年产水泥仅2000吨的蛋窑小厂开始,依靠科技进步,不断革新改造,发展成为拥有两条先进的“泾阳型”回转窑,年产水泥达20万吨的现代化企业,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经济效益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现有固定资产6000万元,占地面积14万平方米,有职工1000多名,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0多名,企业已成为泾阳县工业的骨干,咸阳市水泥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陕西省经济明星,被誉为全国地方水泥工业的一颗明珠。
艰苦创业,栉风沐雨三十载
1969年7月,泾阳县水泥厂在官道村一个铁厂遗留下来的破烂摊子上开始筹建,当时面临的是一无图纸,二无设备,三无技术人员的种种困难。建设者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从69年7月开始建设,他们不畏酷暑,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连续奔波在建设工地上,边立项,边筹资,边设计,边建设,齐头并进。就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终于使一个拥有住房和厂房85间,职工158人,白灰炉一座,水泥蛋窑两座,占地八十亩的泾阳县水泥厂诞生了。1970年正式投产,当年仅生产水泥1826吨,白灰5016.4吨,实现利税1.6万元。后来对水泥窑经过不断改造,曾采用过轮窑和土立窑,1979年建了一条年产1万吨的土立窑,这期间水泥质量一直徘徊在三、四百号之间,生产环境差,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和生产规模等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上不去。到1980年,企业年生产水泥在两万吨左右,企业的领导干部开始筹划新的发展目标。
1982年12月,由天津水泥工业设计院设计的新型立筒预热器窑在该厂建成投产,84年经国家进行工艺标定名为“泾阳型”窑。从此泾阳型窑闻名全国,这是泾阳水泥厂发展历程中一个重大转折点,企业由此转向科技型、质量型、效益型的发展道路。厂里组织人员对新窑型进行反复研究,摸索,改进,同时选派技术人员和主要岗位工外出学习培训,使泾阳型窑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1988年又建成了第二代泾阳型回转窑,形成了年产12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由于这种窑型具有投资省,建设周期短,对原材料适应性强等特点,迅速在全国推广应用近300条。全厂的水泥产量也由2万吨提高到1993年的10.5万吨,增长了5倍,实现利税达556万元,是82年的20倍。企业成为县、市,乃至全省建材工业的佼佼者,荣获各种荣誉30多项,同时为国内16个省、市近50家水泥厂培训技术和操作人员800多名,为我国地方建材工业的发展做了积极贡献。
随着技术进步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泾阳型”窑的各项指标与同类型窑相比已经有了很大差距,加上国家经济发展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都将关系到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了挖掘潜力,提高产量、增加效益,从93年3月开始,该厂又投资2700多万元,采用预热分解技术对两条回转窑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1997年生产水泥13.80万吨,实现利税282.5万元。
改革开放,柳暗花明创未来
1998年,泾阳县水泥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面对整个建材行业的不景气和生产经营举步维艰的状况,厂长马月伟带领全厂干部职工,从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人手,眼睛向内深挖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泾阳县水泥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坚持效益第一是新班子坚定的管理目标。通过加强生产、增产提效;提高质量、靠优提效;提高回收、降耗提效;节约挖潜、降本提效;使工厂的产量、质量创建厂历史最高纪录,成本消耗大幅度降低,提高了工厂效益。
——坚持深化改革的方向。针对企业人浮于事、吃大锅饭的通病,实行减员增效,下岗分流,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创造效益。实行岗位综合技能工资,按岗发资,极大地提高了职工的工作积极极性。对于生产车间推出产量计酬,质量否决可变成本考核,全奖全赔的经济责任制;对科室的管理则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制,克服了工作不积极,影响生产的旧习,提高了工作效率。
——坚持科技兴企的战略,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厂里投入资金,在部分科室、管理部门配置微机,新建电子计量磅,提高办公效率,实行科学管理。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厂里定期选派人员进行安全、环保、生产经营、质量管理等专业技术培训。积极开展小改小革,技术攻关活动,既为企业节约了资金,又促进了生产任务的完成。
——坚持销售先行规律,牢牢占领市场。在加强原有西安、咸阳、泾阳、旬邑等网点的力量外,又创造性地设立了高陵、渭南、三原、兴平、临潼等五个销售网点,还将继续开发杨凌、阎良等市场,同时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改善购货环境,为泾阳水泥厂创建了良好的社会公众形象。
——坚持灵活多样的改制办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为增强企业的销售网络,成立了泾泥运销有限责任公司;对厂里的矿山车队、罐车队进行评估后,整体拍卖给私人经营,成立了泾阳散装水泥运输有限责任公司;将厂内医务室、食堂、招待所、锅炉房、理发室、小卖部等进行剥离,成立了泾阳县水泥厂福利公司,逐步减轻了企业负担,使这些公司在满足工厂生产生活需要的同时,面向社会,自负盈亏,发展壮大。
新班子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泾阳水泥厂老树逢春,迅速迈上了良性循环,快速发展的快车道。1998年,全厂共生产水泥16.41万吨,超计划任务4100吨,创建厂年产量最高纪录;完成销售收入3780.37万元,实现利税414.1万元;职工人均年收入5500元,同比增长34.1%。今年上半年,生产水泥91264吨,超计划任务6264吨,完成销售收入1917.39万元,实现利税221万元,全面实现双过半。
经过30年的风雨洗礼,昔日官道村小铁厂上建起的水泥厂已成参天大树,声誉鹊起,企业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省级文明单位、陕西省经济明星、全国水泥质量“百佳企业”。“泾阳牌”水泥在全省行业评比中,连续12年处于领先地位,先后荣获国优银奖、部优产品,陕西省“质量信得过产品”,陕西省名牌产品,为一些重点工程和国际招标工程提供了优质的产品。得到了各界用户的广泛赞誉。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厂职工的努力。工厂始终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工厂的发展规划,重大决策坚持通过职代会讨论,并通过厂务公开实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极大地调动了职工当家做主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企业发展了,工厂没有忘记职工,着力改善职工的生活条件和文化生活。在夏收季节,给全厂职工发放夏收费,对生活困难的职工厂领导亲自登门慰问,给予生活补助,工会每年都开展送温暖活动。厂里还陆续为职工住宅安装暖气,闭路电视,使职工的生活有了明显地改善。为丰富职工的文化娱乐生活,工厂经常性的组织篮球比赛,卡拉OK比赛,举办文艺晚会,每天开放厂里的歌舞厅,不仅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增强了凝聚力,而且使泾阳水泥厂的文艺活动在全县处于领先水平,得到了县有关领导的好评。
如今的泾阳水泥厂,绿树掩映,新建的销售大楼,多功能饭厅,幼儿园、图书室、灯光球场、中心广场点缀其中,相映成辉,职工宿舍、招待所、办公楼、俱乐部也焕然一新,全厂干部职工精神饱满,在新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精神百倍地创造美好的明天。
(梁平利 周炜)
外型美观,设施完善的厂职工幼儿园
厂长兼党委书记马月伟
日益发展的泾阳水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