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11月西安、沈阳、武汉三市将联办小品电视大赛,记者专程采访了这一活动的总策划和大赛评委会主任陈孝英研究员。
问:你们策划这次赛事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中国的“演出性、比赛性小品”走过了风风雨雨的20年,它有过万人空巷的辉煌,也有过徘徊不前的困惑,甚至不乏“气数已尽”的悲鸣。作为“小品重镇”之一的西安,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举办这次有影响、有特点的比赛活动,这对小品艺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问:那么,为什么要选择“三市小品赛”的形式呢?
答:考虑到中国各地区小品发展不平衡,近年我一直鼓吹树立几个分布和代表性都比较广泛的“小品重镇”,来推动小品艺术的持续发展。
京、津占有地理优势,无疑是领头的两大重镇。沈阳、西安和武汉也是颇具实力和实绩的小品基地。沈阳崛起较早,奉献了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等著名演员和崔凯、张超等优秀编剧,以及《超生游击队》、《相亲》、《演员的烦恼》、《难兄难弟》等代表作。
西安队是继沈阳队之后出现的一支地方劲旅。郭达、杨蕾、石国庆、刘远、李琦等表演艺术家,赵克明、由二群等优秀导演和王真、霍秉全、吕宏强、赵安、王培通等优秀编剧组成其中坚力量。多年来,它逐渐形成了自己比较稳定的“羊肉泡馍风格”,其代表作有《产房门前》、《大米与红高梁》、《秦腔、歌舞与离婚》、《张三其人》、《出国》、《肉夹馍》等。
武汉队起步较晚,但武汉人具有楚文化的深厚积淀。近年来,它连续推出了周锦堂、马启厚、张家昭、田克敬、李铁、周玉华等老、中、青编、导、演人才和《真假难辨》、《偷儿丢丢》、《盲点》、《扁担》等有影响的作品,小品形成了构思奇巧、地域特色浓郁的“汉味风格”。
将京、津之外的三个“小品重镇”组合在一起,目的是通过这三个点带动东北、西北、华中这三个片,进而推动全国小品艺术的发展。
问:“三市小品赛”有何特点?
答:第一,三市不仅联合举办大赛,而且分别组织预、复赛。第二、凡98年以来创作、表演的作品,只要未在全国同类比赛中获过奖,均可参赛。第三、力争达到高标准:即主办单位的档次要高。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喜剧研究会领衔;组、评委会的层次要高,拟请国内一流专家担任评委。三是奖金要高。设一等奖一名,奖金1万元;二等奖三名,奖金各5千元;三等奖八名,奖金各1千元。四是力求作品的质量要高。这次大赛特设“创新奖”,旨在鼓励创新,希望参赛作品能打破思维定势,多一点闯禁区和辟新径的勇气。 (尹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