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当你翻开报纸时,整版整版的各类民办院校的广告使你目不暇接;
高考期间,各种专业学校、高考补习班的宣传品,像雪片似的飞到家长和学生的手里;
路过一些中小学门前,黄底黑字的“电脑培训班”、“英语补习班”等分外醒目;
打开电视,西安翻译学院、外事管理学院、欧亚培训学院等扑面走来;
大量的广告投入,意味着“产品”利润的丰厚回报。
当各种商品价格降了再降,银行存款利息也降了再降,而消费市场依然低迷的时候,教育消费市场却风景这边独好。
原因很简单:望子成龙!
如今,花钱让孩子念书,为孩子念好书而不惜重金择校,几乎是每位孩子家长的心态。
记者最近在西安对一些学校和家长的采访中了解到,因今年升初中仍就近入学,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进入“名牌”中学,不惜花重金,掏高额赞助费。西安一些有影响的学校,够分数线的,需交赞助费1万元,相差10分之内,需交1.5—3万元不等。如此高的“标价”,家长们仍义无反顾地怀揣人民币,托亲戚,找朋友,像赶庙会似的前往活动。在某校采访中,一位刚刚交了2.5万元“赞助费”,为姑娘领到录取通知书的家长告诉记者:“交钱不怕,怕就怕的是找不到交钱的‘门’。”他说,为了上这个学校,自己托人找朋友,朋友再找朋友的朋友,这才算敲定。
为孩子读书不惜倾家荡产,对于中国父母来说,是一种悠久而深厚的传统,是一种生命与爱同在的信念,更是市场竞争带来的一种“投资”意识。面对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不少父母特别是城市父母,似乎只有花了钱,心里才踏实。从小学四五年级开始,父母便将孩子送往社会上举办的英语“补习班”,“提高班”、“奥数班”、“作文提高班”、“电脑班”等等。在西安北郊一住宅小区,仅这类班就达十多家,其“教师”月收入平均不低于3000元。到了中学,无论家庭经济状况怎样,用在孩子学习上的钱,更像流水一般。一位下岗女工告诉记者,她丈夫在一家国企工作,月收入不到700元。他们在儿子高一时就开始请了3门功课的家教,每门平均一小时20元,一周6小时,每月家教支出480余元。她没什么文化,靠的是风雨无阻在小学附近摆地摊来支撑孩子的费用。就这,去年儿子中考成绩还是没达到上普高的分数线。她俩不甘心,又让儿子复读一年,可今年仍然不行。好在是分数够了民办院校录取线,她们只好将儿子以每学期4500元的费用,送进了一所民办院校。至于说家境比较好的家庭,父母花钱为孩子择个更好的学校,为初中毕业没有考上普高的孩子掏钱上普高,比比皆是。因为只有上了普高,才能拿到高考的“入场券”。这个希望,做父母的无论如何不肯放弃。
也许正是深刻理解了中国父母的这种普遍心态,准确捕捉到中国教育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信息,一批发达国家信心十足地登陆中国教育市场,各种中外联合学校一夜之间纷纷冒出,曾被认为梦想的出国留学也一下子变得容易。只要有钱,不仅可以出国读大学研究生,甚至出去读初中也成为可能。一位在某研究所工作的朋友告诉记者,他们单位有五六位同事,将孩子送往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上高中,三年学费约16至18万元,还有一个将孩子送往欧洲一国家,一年学费是10余万元。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他也正在拼命挣钱,准备把今年才小学毕业的女儿送到国外去读书。这些家长分明知道送孩子出国读书代价太高,力不从心,并且对这样的投资是否能收到“回报”心存疑虑,但仍报着“先送出去再说”的态度,好像读书是最终的目标。好在最近国家出台了“自费外出留学必须要有高中毕业证书”的规定,将那些留学低龄化家庭的一笔“大额”,毫不商量地暂时“存入”了“国库”
从采访了解到的情况看,毕竟对金钱毫不吝惜地为孩子投入的“大款”还是少数,省吃俭用为孩子投入的工薪层占大多数。但是,有钱不惜钱的投入也罢,无钱无奈的投入也罢,一个共同的心理:希望孩子成才。这种与希望同在的巨大的消费“热情”,将对我国未来教育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愿教育消费这道风景永远亮丽,也愿教育消费更理智。本报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