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教育消费市场的供不应求,更由于中国的父母们的望子成龙,教育成了近年来一块投资的热土,成了目前家庭最大的消费热点。一时间,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等“民办”及“民办公助”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不完全统计,仅西安市的各类民办学校已有近300所。
教育投资是否是保“赚”不赔的买卖呢?
像任何市场一样,教育市场同样有风险。
对于家长来说,由于社会的、自身的种种原因,自己的理想或梦想已无法实现,花钱给孩子“买”教育,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消费,同时更是为孩子的未来投资。然而,这个投资却是不一定有回报的。也就是说,花再多的钱,孩子也不一定能成才,投进去的钱,白白地打了“水漂”。这一点,家长心里很明白。有些千方百计为孩子“买”分数升学的家长,投资时就对孩子不抱什么希望,之所以无怨无悔地大把大把地为孩子花钱,主要是买个心安理得:我尽到责任了。
记者的一个朋友是个相当有水平的数学教师,在同行颇有名气,近年来被多家民办学校“挖来挖去”,但他对这些学校的教学都不尽满意,特别是1998年所在的那个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急剧下降,分数线定得很低,到了今年招生,已成了“来者不拒”。不难看出,对于投资办学者来说,风险就远不是一个孩子能否成才的问题,而是学校能否继续生存的问题,是直接影响一批孩子的问题。
前几年,东南沿海城市的私立学校非常红火,但一段时间来,已传出纷纷倒闭的消息,深圳几家影响较大的私立学校如今也无声无息,北京也发出“民办高校生源不足”的叹息。这使得“投资办学绝不会赔”的“有识之士”们惊讶不已。
虽说西安还未发现民办学校“倒闭”的现象,但与几位民办学校校长的交谈中得知,行路难,举步维艰,特别是一些新开办的学校。这种“风险”,有市场的因素,更有与市场无关的原因。从市场上来说,社会上对私立学校的普遍看法是“就是为了挣钱”,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因而招生较为困难。这一点,私立学校的投资者们认为“是正常的,凡事都有个过程。”
使私立学校投资者们不平的是,环境不好。他们认为,目前教育部门允许公立学校办“校中校”,造就了教育市场因“不平等竞争”的招生拼搏战,将私立学校挤到了很狭小的空间。大家都来抢生源,普通高校是多年的老牌子,是“大皇上”,是学生、家长的首选,而“校中校”,一不用投资建校园聘教师,二可利用老校牌子吸引高价的择校生,占尽市场便宜,私立学校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据悉,北京的私立学校也面临这一问题。特别是去年以来,很多中学抓住重点中学取消初中这个契机,纷纷办起了所谓“民办公助”的分校,甚至还在同一个校名下搞起“一校两制”,比如一个年级招8个班,其中6个班是计划内招生,两个班则是计划外扩招,学生都是收费的择校生。
除政策环境外,私立学校本身的机制,也带来不可避免的问题。私立学校的最大优势,是可以高薪聘用最好的教师,但最大的弊端,是对教师没有约束机制,教师对校长不满炒校长鱿鱼的有之,家里出了什么事不辞而别的有之,遇有更高待遇立即“跳槽”的有之,……加上在提升、晋级等方面没有公办学校的条件,教师队伍很难稳定。
资深教育专家对目前私立学校所面临的问题,最为担心的是生源问题。他们认为,私立高校去年以来已招生困难,今年大学扩招33万,给家长带来信心,相当多的落榜生准备复读,留给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小之又小。他们分析,若民办高校招不到足够的生源,整个教学质量将下滑,最终会毁了民办高校事业。
看来, “风险”是明摆着。家长和投资者应审时度势。但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冒险”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目前来说,不论家长“冒险”倾家荡产供孩子上好学校的背后有多么深刻的世俗原因,不论投资办学者的“冒险”有多么严重的“赚钱”动机,但它对现实地启动内需,长远地提高国民素质,都有着不可低估的功绩。
本报记者杨令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