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昭
194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日子。大典前,在中南海怀仁堂大厅举行国宴招待贵宾。
由于几位中央领导都不能喝酒,这就给中央警卫局的负责人出了一道难题:不能让中央领导饮酒过多,要保证他们人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怎么办?负责这次中央领导饮酒安全保健的医生老王想出一个“妙法”来:用茶水代替红葡萄酒;用白糖水代替茅台酒。同时,再派一些精明的招待员“保护”几位中央领导。
国宴开始后,宾主共同举杯。当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喝下为他们特制的“葡萄酒”时,心里顿时明白喝的是什么东西,但脸上都没有表现出来。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刘少奇在喝过给他特制的“葡萄酒”后,胆子大了起来。在品过一杯特制的“茅台”后,他的胆子更大了,而且还举起酒杯主动向来宾们挑战。他接连与佳宾碰杯,连喝了几大杯,杯杯见底,佳宾们都夸刘副主席海量。
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位苏联外交官手持高角玻璃杯,斟了满满的一杯浓香茅台酒来到了刘少奇面前,要向刘副主席敬酒,王医生见状马上把特制的“茅台”给刘少奇倒了小半杯。谁知当刘少奇正要举杯时,那位苏联外交官却以“老大哥”的姿态迅速将自己的酒杯送到了刘少奇手里,而将那杯特制的小半杯“茅台”从刘少奇手里拿了过去。他事前没征求对方意见,拿酒时也毫不客气,说这是苏联的礼节,叫做喝“换杯酒”。
怎么办?要坏事了!由于事情来得突然,王医生站在刘少奇身边一时竟无计可施。邻桌的几位招待员也面面相觑。因为是苏联“老大哥”的外交官向刘副主席敬酒,此时周围的佳宾都停住盏,笑吟吟地望着他们。
看到王医生着急的样子,刘少奇不慌不忙,微微一笑说:“外交官先生,按照我们中国人的礼节,喝换杯酒应该是酒量均等的,不然就失礼了。我们的服务员只给我斟了小半杯,这对于先生您来说是不公平的。现在,您又换杯,可这对于我来说又不公平了。这样吧,为了友谊,我们将两个杯子的酒匀一下。”刘少奇说罢,也不客气地从苏联外交官手里拿过那小半杯“酒”来,然后将自己手里的那一满杯酒倒了一些在那小半杯中。这样,两个杯子里的酒就差不多了。刘少奇又不失时机地将两个杯子在手中转来转去比较着,说:“外交官先生,您再看看,两个杯子里的酒差不多了吧?”
在两个酒杯的转来转去过程中,刘少奇将那杯货真价实的茅台酒仍然还给了苏联外交官。因为是两个同样的高脚玻璃杯,谁也没有看出破绽。
“为友谊,干杯!”刘少奇向外交官举起了酒杯。
“干杯。”两人酒杯相碰,同时一饮而进。当苏联外交官连声夸赞“好酒”时,在一旁的王医生这才松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