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工人日报》1999年9月4日载文:黑龙江省一位名叫张满意的学生,因少时聪慧过人而被誉为“神童”。他3岁会算帐,5岁上小学,11岁初中毕业,14岁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而被南开大学破格录取。但该“神童”入学后又因迷上了电脑游戏,染上了武侠小说而致学业荒废,被南开大学勒令退学。可贵的是,这位“神童”失学后在各方面的劝导帮助下,能迷途知返,再度奋发,又以优异成绩进入南开大学。
这则与王荆公笔下的《伤仲永》故事似象又不全象的故事告诉人们,即是“神童”,不加努力,玩物也会丧志。天资的聪敏是你成才的有利条件,而并不能保证你必然成才。成才的把握性完全取决于后天的努力。张满意要是没有他的二次拼搏,没有他的“浪子回头”精神,那么他那股“神童”的所谓“神”气,充其量也会如《伤仲永》中的“仲永”那样成为悲剧人物。张满意以自己的新努力、新成绩再进南开校门,显然要比昔日的“仲永”高了一筹。
此例留给人们的教训是:无论“神童”也好,凡童也罢,都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面对学业、面对事业、面对前途。“神童”聪明易成才,但稍加忽视也会前功尽弃,使以前的成绩化为乌有。而勤能补拙又是说给非“神童”的孩子的,只要努力,照样也可以创造“神童”所能创造的辉煌。
(李秀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