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省地矿局退休职工郑泽富对此体会尤深。
解放前,他衣食无着,逃荒要饭,面对的是阔少的白眼,每天下咽的是别人的残汤剩饭,那时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吃上白面馒头。
解放后他上了学,毕业后成了一名地质队员,走南闯北,风餐露宿,几十个年轻兄弟一个锅吃饭,不再担心吃不饱睡不暖,那时他开心得以为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成家了,吃饭问题变得不再简单。两地分居的窘境时时困扰着他,微薄的收入难以维持一家五口的生活。出差在外,他的心里沉甸甸地装满全家人的希冀,粗茶淡饭,尽量节俭,皱纹不知不觉地爬上了他的额头。
好不容易调到了一起,吃饭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和别人同用厨房厕所,很不方便,房间很小,破破烂烂的家具挤得人无法立足。每天都是咸菜稀饭,包谷糁喝得人倒胃口,可又不能不硬着头皮咽下去。
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的。搬进了新居,终于有了像模像样的家。蜂窝煤炉子淘汰了,煤气灶干干净净地摆上了灶台;包谷面不再吃了,标粉、特粉、大米成了每天的主食;菜的花色也越来越多,咸菜成了替补,只在仓促间无法做饭时才搬上饭桌。
“不仅吃饱,还要吃好”,与当前日新月异的形势相呼应,郑泽富的吃饭问题也上升到新的层次。这不,天然气进入了厨房,煤气灶只好退休,避在角落里。
吃饱喝足,他总要感慨地对子女说:“照这样发展下去,你们一定能吃得更好,过得更好,你们有福气啊!”
(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