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四流中路46号。
这是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厂址所在。从外表看,这家企业与周围相邻的几家纺织厂并没有什么区别——一样的机器轰鸣,一样的绿树成荫,甚至,从这些企业进出的工人们的着装也大同小异。可是,路过这个门牌下面的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向它投去充满敬意的一瞥。
因为,这里有一个著名的“郝建秀小组”。
从1952年5月命名至今,“郝建秀小组”伴随共和国前进的脚步走过了47个春秋。留下了一条闪闪发光的足印
18岁的郝建秀创立了“郝建秀工作法”。毛泽东主席亲嘱有关部门写信勉励:“……团结起来,为争取更高的生产纪录而奋斗。”
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年代。
1951年,为使年轻的共和国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早日强大起来,党中央发出了“三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号召。一时间,全国上下各行各业迅速行动起来,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增产节约劳动竞赛。
年仅16岁的郝建秀被这场规模宏大、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所感染。她细心揣摩研究,终于总结出系统规范的一套科学细沙工作法。为提高我国棉纱生产水平做出了历史性重要贡献。
由于成绩突出,1952年5月,郝建秀所在的青岛第六棉纺织厂细纱甲班二组被命名为“郝建秀小组”。1953年,“郝建秀小组”向毛泽东主席汇报小组的生产情况,表达了新中国纺织工人热爱纺织、献身纺织的坚定信念。没过多久,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亲自嘱咐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回信勉励她们:“……团结起来,为争取更高的生产纪录而奋斗。”同年,纺织工业部在第一届全国纺织劳模表彰大会上,授予小组“永远发挥火车头作用”的锦旗。
作为“郝建秀工作法”创立者的郝建秀,现在已是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由于她工作繁忙,记者没能采访到她,不过记者找到了当时任“郝建秀小组”组长、现已从青岛第六棉纺织厂副厂长岗位退下来的王秀英老人。谈起那个年代,王秀英激动不已:“刚解放没多久,祖国建设轰轰烈烈,一日千里。大家铆足了劲儿,要为国家多做贡献。作为纺织工人,都是想献了青春再献终身啊!”
继承传统,开拓创新。“郝建秀小组”坚持用率先改革的实际行动与时代同步。她们说,这就是“红旗不倒”的“秘密”。
47年来,“郝建秀小组”一批一批的组员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细纱机旁巡回、接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但是,这并不意味她们就是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僵化的群体。事实上,“郝建秀小组”之所以47年始终保持优良的传统,不断创出新的成绩,关键是她们一直与时代保持同步,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正是这面旗帜永远不会倒下的原因所在。
党的十五大代表、现正在中国工运学院深造的“郝建秀小组”第七任组长程波说:“‘郝建秀小组’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但我们还要立足本职,开拓创新。”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60年代,“郝建秀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人造棉的试纺任务,为青岛六棉的产品大批量打入国际市场立下了新功,70年代,小组成功地试纺了涤棉纱,为企业调整产品开拓新路;十年动乱期间,小组人心不散,管理不软,纪律不松,传统不丢,坚持年年月月完成生产计划,义务劳动累计1375个工作日,被人们誉为“永不卸套的老黄牛”;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惊涛拍岸,小组的管理思想也呈现出历史性飞跃,“质量在我手中,客户在我心中”、“客户的要求,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这些口号,早已落实到小组人的实际行动中。无论在压锭减员,品种翻改、新产品试纺,还是在产量、质量、效率、技术等方面,小组始终发挥着表率作用,做到了以优良的传统教育人,以实干的精神激励人,以优异的成绩带动人,从而使全厂30余个“郝建秀小组式班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企业的生产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从“郝建秀小组”光辉的发展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出,“郝建秀小组”精神一经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与时代同步,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永不衰竭。(孙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