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贵青 严天池 李建平 摄影/马剑斌
小引
“长安自古帝王州”。
在八百里秦川腹地,有一座美丽的古城,她就是西安,古称长安。自西周始,秦、西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1个封建王朝都曾在这里建都,历时千余年。唐末黄巢、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大起义也曾在这里创建过政权。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长安的文化积淀犹如她所身处的黄土高原一样丰厚而博大。特别是汉唐长安城,曾是世界名城,是中西文化荟萃之地,闻名于史的古丝绸之路的始发点就在这里。
当历史的车轮碾入了中世纪,这个曾为世界文明做出过杰出贡献的古老城市,随着海洋文化的渗透扩张,隐去了她昔日的光辉,留给她的人民的是思古的幽情和破碎的记忆。
本世纪中叶,当新生的共和国医治了战争的创伤,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人民成为城市的主人并为建设她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古城获得了新生。半个世纪之后,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历史古城终于成为天蓝、水碧、草绿、文明、昌盛、发达的现代化新城,并以日新月异的神奇之速成为陕西省乃至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一个亮丽的窗口。从这个窗口望去,一天星斗辉映长安。在城西电工城里,也就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上,一颗国企明星犹为夺目,她就是西安高压开关厂。
十年复兴
西安高压开关厂始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期间由原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隶属于中国西电(集团)公司。经过四十四年风雨历程,西安高压开关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立项、勘探、设计、破土动工、初步投产,到国家正式验收;从计划经济的生产型企业,到向生产经营型转轨;从注入现代经营思想参与市场竞争,到中日合作生产十年,走过了一条艰苦创业、拼搏创新、开拓前进、奋斗复兴的道路。如今,西安高压开关厂已经成为拥有6700余名员工的国有大型企业,是我国输变电行业高压开关设备开发和制造的重要基地,产品远销哥伦比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伊朗等国家,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之首。特别是近十年来,西安高压开关厂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企业总产值和利税分别由1989年的1亿元和1000万元增长到1998年的6.7亿元和8000万元,分别增长了6倍和8倍,为内地国有企业的体制转换和走出困境提供了经验。
西安高压开关厂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辉煌,用他们厂里职工的话说,“那是我们十年奋斗图复兴的结果。”确实,西开厂最近十年所走过的道路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艰辛之路,要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层层束缚,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又一个“瓶颈”问题,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灵活而规范的经营体制和快速反应机制,要在全体员工的头脑中植入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没有脱皮掉肉的干劲,没有滴水穿石的功力,没有企业当家人的精明果断,要达此目的,谈何容易!
十年前的1989年,市场经济初建,西安高压开关厂的生产经营陷入困境。产品不适应变化了的市场,40%左右的产成品积压,库房爆满,厂区道路两旁整整齐齐地排着两行卖不出去的产成品,职工戏称“西开厂的兵马俑”。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开发的新品成本高,企业无利可图;资金缺乏,职工发不出工资,生产经营难以正常运转,部分车间被迫停产或半停产,忧虑爬上了职工的脸,每个人都在为企业的前途担忧。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当时已经55岁的丁志文以“干不好事情不回头”的拼命精神,走马上任,当上了西安高压开关厂的厂长。
丁志文上任,面对的是企业的困境和全厂职工热切的目光。他静下心来,认真梳理重振雄风的思路。他和决策层一合计,提出:从厂情出发,顺应市场潮流,严格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坚持自己的特色,改善生产要素的组合,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自己的发展之路。
思路决定出路。
丁志文和他的一班人带领6000余名西开员工,迎着市场风浪行,实施产品结构调整战略,压缩常规产品,发展SF6产品,形成以GIS/GCB为主导的产品结构体系;实施技术创新战略,自筹资金10949万元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实施科技与质量兴厂战略,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产品质量;实施兼并战略,先后兼并了西安市水泥厂、西安铸造厂、西安电器设备厂;实施吸引和利用外资战略;实施以产品经营为基础的资本经营;引进入本管理思想,强化企业管理。
十年奋斗,十年发展。
十年之间,西安高压开关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企业设备精良,技术领先,产品俏销,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收入年年增长,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职工安居乐业,笑逐颜开。丝绸之路起点上的国企明星更耀眼了。厂里的同志由衷地说到:没有丁厂长,就没有西开厂的复兴与辉煌。他们说,丁志文厂长是他们西安高压开关厂的——
企业之魂
采访丁志文厂长,那可真不容易。他要么不在厂里,到外面访问用户拓展市场去了,要么在厂里,需要处理的事情很多、很重要,实在抽不出身来。但是,为了一个令人砰然心动的故事,我们必须亲眼见见他。
听厂里的同志说,前几年,丁厂长扑着身子、拼着老命干工作。终于使职工们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于是,一伙职工代表联名上书,要求用全厂一个月的奖金在厂大门前的广场上为厂长丁志文塑一尊铜像,以表彰纪念他为企业所做的贡献,同时表达全厂职工对丁厂长的敬佩和爱戴。这件事情被丁厂长坚决制止了,但故事背后却有一种心声在。
金秋的一天,我们终于“捉”住了丁厂长。
咦,一个精明、睿智、慈眉善目的老头儿,兴奋洋溢在眉宇间,并不难接近。
我们自然要问他的个人经历。丁厂长平淡而不失幽默。入党几十年,在西电(集团)公司干了几十年。到开关厂来之前,在销售公司作第一副经理和总工程师。到开关厂后,干了一点事情,全靠大伙支持。他说,老丁打铁一根钉,全员打铁千钧棒,千万不可小看了职工群众的力量。他左一个职工,右一个群众,再不就说开关厂的领导班子成员,个个都是好样的。
当我们走出丁厂长的办公室,去寻访厂里的职工时,我们为职工们的由衷之言而感动。我们终于了解了老丁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们也理解了“企业之魂”的真正含义。
1989年10月,丁志文临危受命,凭着一股“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的豪气,开局几板斧就颇见功力。老丁明白,要一扫企业不景气给职工带来的萎靡之气,根本的东西在于企业要找到出路,要给职工以企业能复兴的希望,要搅活死水。而要把水搅活,丁志文认为,分配制度、人事制度、班子建设至为重要。
于是,一场颇有震动力的改革——推行岗位技能工资制在西安高压开关厂铺开了。拉开一线与二、三线的奖金差距,一扫传统体制下“平均主义”的弊端,使旧体制压抑着的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释放出来。当时,上头没有红头文件,职工也不大理解,丁志文作了第一个食螃蟹者。他看准了“大锅饭”“混钟点”企业不可能大发展,员工素质也难提高,阻力再大,也要推行,不能变,不能往回缩。紧接着,他又大力推行更为科学合理的“工时工资含量”分配制度,彻底扭转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局面。
在大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的同时,丁志文厂长又将目光投向了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老丁深知,干部人事问题历来都是棘手问题,愿意和敢于触及的人不很多,但是,这个问题迟早都得解决,不解决这个问题,企业发展就会受到束缚。于是,打破身份界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唯贤是举,唯才是用,大刀阔斧,改!几年来,他大胆启用、提拔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改革、敢于创新、成绩突出、职工信任的同志到不同层次的领导岗位,形成了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渐趋合理的人事结构。
丁志文十分重视企业领导班子的建设,特别重视发挥班子成员在决策中的参谋作用。他和党委书记党谦信配合默契,相得益彰,两个一把手相互补位,相互支持,形成了“党政同心、决策共商,民主议事,制度保证”的民主决策机制,带出了一个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精干高效、廉洁奉公的能适应市场经济、能吃苦战斗的好班子。丁志文厂长说,有一个全心全意干工作的好班子,国企改革就成功了一半。
丁志文厂长到西开厂10年,为西开的复兴思虑、奔波了10年。他是技术上的行家里手,又十分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他有学者的缜密,又有企业家的果敢;他虽然早已过了法定退休年龄,但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他说,作为一个企业家,应该更多地为企业的发展后劲思虑,前任要给后继者打好良好的发展基础。他丝毫没有将要卸任的倦怠,而是以更加亢奋的精神状态思考企业的——
创新战略
作为一个有着40多年历史的老国有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其工艺设备、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企业品牌都遇到了挑战。丁志文在国有企业干了一辈子,他深知,要迎战,国有企业最缺乏的是市场经济的竞争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皇帝女儿不愁嫁”“中国人多地大,丑女也能嫁”的自我优越感捆住了干部职工的手脚。鉴于此,他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市场永远是企业一切工作的基轴”钓经营理念。他要从员工的观念人手,来实施他的一系列能给企业带来生机的创新战略。
在第二次创业中,西开厂开发出了SF6系列产品,市场走俏。然而,成本太高,势必影响市场份额,进而影响企业发展。丁志文果断决策,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对铸铝、焊接、环氧树脂浇注和金加工四大工艺进行彻底改造,赶上世界同行业的先进技术水平。为了筹措技改所需要的1.3亿元资金,全厂上下清仓核库,节支挖潜,盘活资金,丁志文和班子成员分头出击,找主管部门,找金融机构,最终通过自筹、贷款等渠道,解决了技术改造的资金问题。1995年,西开厂四大工艺改造的成功,为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现在,西开厂已经形成并拥有国内开关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的壳体加工生产线、精加工生产线、铸铝生产线和电镀生产线。“九五”初期又重点完成了引进的环氧树脂真空浇注线,还完成完善了油漆前处理生产线和柔性生产线。通过一系列技术改造,西开厂的产品技术含量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电力部的可靠指标测验排名中连续三年名列第一,年生产能力也由原来的1亿多元提高到8亿元左右。
丁志文时常提醒他的同事们:市场竞争,说到底是技术实力的较量。要在这场较量中争得主动,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是万万不行的。于是,“面向市场、科技兴厂、质量兴厂”的决策出台了,技术开发中心成立,科技大楼正在建设之中。1993年,全封闭组合电器等6个110KV到5000KV的新产品一次通过国家鉴定。1996年,西开厂自行开发研制的LVQB—110、330W2产品又顺利通过鉴定。1998年一年,西开厂就完成11项新产品计划项目,其中ZF9—252、ZF8—363封闭式组合电器、LW25—126、SF6断路器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ZF9—252还被推荐为国家火炬计划;LW(P)—550SF6断路器被列为陕西省重大技术创新项目。
为了确保产品的竞争优势,丁志文厂长还给企业制定了一个“三不”政策,即:没有竞争力的产品不生产,竞争力不强的产品不开发,技术含量不高的产品不立项。他们始终把国际先进水平作为努力的目标,勇敢地去和外国大企业争雄,撞击国际先进水平高不可攀的神话。
在推行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丁志文及其决策层十分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名牌战略。他们建立了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坚持开展质量管理活动。在通过IS09001体系认证之后,又获得了美国工厂研究会颁发的FM-RC体系认证书、去年又通过了美国ASMF压力容器资格认证。另外,他们还聘请国外著名公司的专家来厂进行管理状况诊断,开展工序之间的质量承诺活动,群众性的TQC活动等,“质量是职工的饭碗”、“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代表着企业和职工的价值与尊严”等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九十年代以来,西开厂一批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成功和投放市场,使企业在竞争中站稳了脚跟。九十年代中期,他们又大胆进入中低压开关产品市场。抓住了国家扩大内需,进行城乡电网改造的机遇;500千伏全封闭组合电器带电试验的成功及其生产能力的逐步形成,使西开厂夺得了进军三峡工程的入场券。
西安高压开关厂围绕产品创新,实现了装备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和市场创新。创新战略的全面实施,为西开厂赶超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大踏步前进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丁志文看来,有了优良的硬件还不行,他把眼光还盯在另一处地方,那就是开发全员努力拼搏的——
动力之源
在西安高压开关厂,我们对职工中流行的一句口头语颇觉有趣。职工们说,多发票子多盖房,一心一意求发展。我们以为,这话能响噹噹地叫起来,背后定有值得称道的作派在。
丁志文和他的一班人都有这样一种信念:企业困难的时候不要亏待职工,企业发达时不要忘了职工。基于这种信念,西开厂的字典里剔掉了“拖欠工资”那个词组,职工住房建设速度也大大加快,仅1993年至1998年就建设住宅千余套,5年建房总量是过去40年的二分之一。厂里不但奖励先进模范人物,还把每批新房的20%列出优先照顾有突出贡献的职工。
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才能,西开厂不但注重构建物质激励机制,更注重构建精神激励机制,用丁志文厂长的话说,就是要让职工在工厂里“活出人样来”、“活出尊严来”。为此,西开厂每年开展“十佳职工”评选活动,开展敬业爱岗示范教育活动,开展青工技能比武活动,开展职工当家理财的民主管理活动,让爱企业、爱岗位、有技术、有才干的“职工精英”脱颖而出。
开发企业发展的动力源,西开厂还充分考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兼容性,他们构建了一整套发展与预期的激励机制。实行干部选用末位淘汰制,即每年分季对各部门、岗位职工的“德、能、功、绩”进行全面考评,量化分值处于倒数5%以内的,采取转岗、下岗培训、分流离岗等办法,促使这些同志抓紧学习,迎头赶上。同时,他们又把干部的升、降、免与其具体生产经营效益挂钩,鼓励能人挑大梁。
1996年以来,西开厂在厂内推行“兴厂职工再教育工程”、“周六培训活动”、“拜师学艺活动”,大力开展职工的业务培训和学习深造,将公费和保送学习与工作业绩结合起来。厂里鼓励职工业余自学,不断“充电”,并提供条件,大专以下业余自费学习,本科业余公费学习,硕士研究生保送脱产公费学习。同时,他们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先后聘请英、日、意等外国专家来厂讲学和实施技术培训,并创造条件每年选派百余人次出国学习考察。
当我们询问丁志文厂长,这样大规模地搞职工在职培训,又请专家又派出国,那得花厂里多少钱啊?丁厂长听后并不正面作答,他淡淡一笑,说:“干企业,怕的不是花钱,怕的是挣不来钱,我们搞职工教育,出发点是投资未来,相信这一大笔钱不会白花。”丁志文厂长老当益壮,斗志不减当年,他有一个大目标:西开厂要成为优质产品的基地,更要成为优秀人才的摇篮。为了这一目标,丁志文厂长推行了一套——
管理妙法
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作为一名成熟的企业家,丁志文当西开厂的家,始终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他在班子会上反复强调,“职工的心是企业的根”、“人心齐泰山移”、“人的因素第一”,他努力促使人本思想成为西开厂的企业理念。
丁志文的人本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班子建设上。西开厂的现任领导班子组建于1989年底。10年来,这个班子带领全厂职工奋力拼搏,使企业走出低谷,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他们在实践中形成了“党政互相补位、互相支持,为企业改革、发展同唱一台戏”的融洽格局,厂长和党委书记“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制度上分,关系上合”,党政之间有了共同语言,架起了信任的桥梁,带出了一个勤政廉洁、遵纪守法、团结务实、不断进取的好班子,造就了企业干群一心、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工作氛围。丁志文厂长说,国企搞得好不好,人是主因,班子是关键,西安高压开关厂领导班子一干10年而未发生“内耗”,是保证企业持续协调发展的前提。
加强职工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是丁志文人本管理思想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西开厂通过职代会联席会议审议制度、职工民主评议制度等来贯彻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体现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凡是企业重大经营决策、人事工资制度改革、职工奖惩等均要经过职代会审议。他们还通过厂务公开等活动,调动职工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积极性,提高职工参政议政的能力。在长期的实践中,西开厂已经形成了三级民主管理体制,有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主管理制度,每个员工随时都可以就自己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表达意见和建议,提出观点和看法。
培养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丁志文人本管理思想的着力点。近几年,西开厂利用多种形式与途径对职工进行广泛的市场意识、思想道德、职业道德、专业技术、科学知识的培训和教育。员工队伍素质的提高,是西开厂近几年取得巨大成功并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之一。西开厂一班人尊重职工、爱护职工、培养职工也赢得了全厂职工的信赖和拥护。丁志文说,科学技术越是进步,职工队伍的素质越要提高,制造产品先要造就人才。现在,西安高压开关拥有各类技术人员900余人,其中中高级技术人员就有600多人。
建设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丁志文人本管理思想的又一着力点。为配合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的培育与塑造,近年来,西开厂通过各种途径大力改善厂区、职工生活区环境,基本实现了“花园式工厂”和“无烟工厂”的目标。他们在全厂职工中开展“学知识、树新风、塑形象、创一流”活动,培养“员工高素质、产品高质量、经营高效益”的企业整体形象。他们组织职工参加军事培训,增强职工的团队意识,培育和锤炼“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企业精神。他们制定了全面详尽的《职工行为规范》,并通过多种形式使之成为每一位西开职工的自觉行动。良好的企业文化正在成为西开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经营成功的致使法宝。西开精神正在焕发出令所有人为之欣喜、为之振奋的——
世纪之光
西开人在丁志文厂长的率领下,十年苦斗,十年发展,终于开辟了一方新天地。截至1998年底,西开厂除了为天生桥、五强溪电厂提供了共20个间隔的550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以外,还先后为国内供电系统提供了40.5-550KV SF6断路器3105台、126~363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945台(套),并先后出口266台(套)同类产品。企业总产值达到7亿元以上。自1991年以来,西开厂的总产值以年均31.58%的高速度持续稳定增长。1998年,西开厂工业效益综合指标跃居全国五大开关企业之首,成为国家输变电骨干企业中的领头羊,企业也荣获陕西省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陕西省六好企业,陕西省先进集体等多项殊荣。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镕基、吴邦国及省市领导李建国、程安东、崔林涛等都亲莅该厂,充分肯定了西开厂的成绩和经验。
西开人在成绩面前不居功、不自满,他们信心百倍地走来,他们要给新世纪增添曙光。丁志文厂长在谈到企业今后的打算时说:
“随着长江三峡水电工程的加紧施工,开发西南地区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晋、陕、蒙等大型坑口火电基本建设的铺开,百万KW级大型核电的发展,随着跨大区电网互联已成为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城网改造全面展开以及农网规模日益扩大,广阔的电力工业市场为开关行业提供了大好的发展前景。西开人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要在最短时间内自主开发出满足三峡工程需要的大电流、大容量550KV级新产品。到2001年,西开厂500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年生产能力要达到21个间隔,年新增产值4亿元,全年产值达到13.7亿元。到2003年,将开发出750KV级的超高压开关新产品,到2005年,西开厂主导产品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何等气派!何等壮观!
西开人用他们勤劳智慧的双手托起了古长安上空一颗灿烂夺目的国企之星。西开,这颗放射着世纪之光的国企明星,必将在新的时代里为共和国的建设事业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当我们要结束这次浮光掠影的采访时,我们看到,凝聚着西开人希望与梦想的西开科技大楼正拔地而起。此时,一轮新日刚好跳上了大楼的屋顶。我们的耳旁又一次响起了丁志文厂长浑厚的声音:“只要奋斗,只要实干,国企有的是希望。”
多么诚挚、美好的祝福!
我们愿把这祝福传达给所有奋斗中的国有企业。愿所有的国企发达、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