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片《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在1961年的轰动并不亚于今天的《宝莲灯》。如今40岁上下的人们在他们的少年时代为亲眼目睹一只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的出生而感到新奇;而更令世界震惊的却是:世界上第一只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在中国诞生了,脊椎动物人工单性繁殖的子裔是否能够繁育后代?这个之前困扰了科学界良久的难题,被新中国的科学家破解。
在以往的几十年中,世界上各国的科学家在蛙科动物上做了许多人工单性生殖的实验,虽然得到一些蝌蚪或极少数无父的子孙,个别达到能产卵传种的阶段,但在蟾蜍科动物上,尚未有成果。要证明人工单性生殖的蟾蜍具有传种能力。是我国细胞学、实验胚胎学开拓者之一朱洗院士一直致力的研究项目。
从1951年至1959年的8年中,朱洗和他的助手王幽兰等经过了几十次的实验,历经失败,终于在1961年的3月成功。
在1961年4月号的《科学通报》上,科学家们以“世界上第一只无父的母蟾蜍产卵传种”为题撰文记载了实验过程:“……我们改良了注射技术,并利用上海蟾蜍离体产生出的无膜卵球(这些卵球绝对没有接受精子的可能)做实验材料,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终于获得肯定的结果,前后一共得到25只小蟾蜍。产卵的这一只是1959年3月间2076个卵经针刺注血后发育长大的。……她经过冬眠,1961年3月出蛰后,与同时的对照组雄体拥抱数日,未见产卵,3月7日经过脑垂腺催产注射,36小时后顺利产出3000多枚卵球,受精后发育良好……证明人工单性生殖的子裔是能够传种接代的。”“这里只是短短的几句话,而老一辈科学家在当时恶劣简陋的工作条件下,攻克这样一个难题,遇到的困难是现在的人们难以想象的。”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李逸平说他有幸见过朱洗用于蛙类实验的自制的恒温箱,造型看上去如同只被拉长了的四五十年代的冰箱。这是根据当时实验需要,请了工人师傅自制而成。外型笨重而简陋,但实验上很管用。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科学家们忘我工作着,并取得了重要成果。
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科学家培育出世界上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得到了相当高的评价,震动了科学界。
之后,由朱洗院士领衔的研究小组将在卵球成熟、受精和人工单性生殖方面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国家经济建设和国民生产之中,在家鱼人工繁殖和印度蓖麻蚕引种驯化等应用研究上,获得成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王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