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当前,经济生活中出现一个怪圈:许多企业一方面求爷爷告奶奶找银行贷款发放职工工资,一方面又是数百万、上千万的巨额债主;本该理直气壮地讨债,却变成了弓腰驼背地乞讨。怪圈中何“怪”呢?请看:

为啥“欠债不还有债难讨”?

一国有企业经济生活中的怪圈

2023年10月07日

今天,几乎所有的企业之间,特别是国有大中型厂矿企业之间,相互欠债已成为“家常便饭”。“三角债”早已发展成为“多角债”。许多国有企业一方面在求爷爷、告奶奶找银行四处乞贷发放工人工资和基本生活费,另一方面又是数百万,甚至数千万巨额资金的债主。对此,有关部门也曾进行过清理整顿,由于力度不大,收效甚微。是什么导致国有企业经济生活中这一不可思议的怪现象呢?笔者走访了一些企业经营者和财务人员,得出的结论是:

尝甜头有钱不愿还

近日,笔者与某矿务局一领导交谈时,分析到欠债企业越来越多的原因,提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他认为,一些企业从欠债中尝到了甜头,就是有钱也不用来还债。欠债不还的企业不仅名誉上没有任何损失,经济上还能够有许多实惠。其一,这比到银行信贷到期连本带利一起归还更加合算。其二,欠款金可以无限期归还,利息还可以一分不付。其三,欠款还是向上级部门申请“输血”及各种款项的资本。这样便形成谁欠得多,占的便宜就越多的反常现象。企业本身就是以赚钱为目的,当欠债如同赚钱一样充满乐趣时,谁不为之动心呢?

吃回扣有债不敢讨

在企业经济交往中,特别是国有厂矿企业中企业负责人,主管人和经办人员接受了对方的吃请贿赂以后,待本企业与对方发生了经济纠纷时,还没等对方开口,自己却先“软”了下来,躲躲闪闪,害怕事情败露。所以有一些企业负责人面对属于本单位的债权,从不敢主动派人去讨要,一拖再拖,时间一长便成了“死账”、“呆账”。

“飞鸽”领导有债难讨

在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之中,企业经营自主权未得到充分落实。所谓“法人代表”仍是政府部门派来的“候鸟”。这些负责人本身素质就较差,责任心不强,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到两年或三年任期一满便抽腿走人。面对企业外的债权,讨要一两回,不能如愿,这些领导便知难而退,反正是国家的资产,自己得不到,要了也白要。如此一来,活债电变成了死债。

花费大讨债不起

“讨债难,花费大。”这是众多厂矿企业财务经办人员共同的苦言。庞大的讨债队伍和讨债支出(如旅差费、住宿费、补助费、招待费……),压得势力单薄的中小型国有企业特别是亏损企业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喘不过气来。例如:煤炭部某基建工程处由于债权分散,遍布云南、山西、陕西、四川等省的十多个市县,所以该企业有时每年用于讨债的人员可达数百人次,围绕讨债开支近百万元。

上公堂路多磨难

讨债不回,要钱不还,本应向法院找“公道”,这算是一个法律常识。然而,一些企业却宁愿账要不回来,也不想到法院去见“官”。原因之一是法院从立案到审理结案,直到最后执行,周期太长。有一家企业为一笔七万元的债务几乎和法院一起坚持了“八年抗战”,最后还有五千元未讨回来,被执行和解了。另外,法院审案中,一些审判人员无原则地乱“调解”,结果债权未全额实现,还因“见官”伤了和气,以后再别想与对方做生意,与其如此,这账不如不讨。 (谭平)

上篇:没有了
下篇:广告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10/15/261616.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