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我省生态环境亟待改善

全省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九点二亿吨

2023年10月07日

本报讯 (记者桂子)共和国成立以来,我省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不懈地植树种草,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是,陕西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现有森林分布不均,林分质量不高。我省森林主要分布在秦岭、巴山、关山、黄龙山和乔山5个林区,这5个林区的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44%,森林面积占全省的78%,森林覆盖率51%。现有森林多数为天然次生林,林分质量差、单位蓄积量低。森林植被稀疏且分布不均是导致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0.75万平方公里,占我省国土面积的52.3%,其中中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2万平方公里。沙漠化土地达36.3万公顷,其中中强度以上沙漠化土地22万公顷。陕北、渭北地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在黄河中游138个水土流失重点县中该区域就有48个。全省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量9.2亿吨,占全国江河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输入黄河的泥沙量达到8亿吨,占三门峡以上地区输沙量的一半。全省70%的人口和80%的耕地处在水土流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业生产能力衰退,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灾害频繁。恶劣的生态环境,使我省成为水旱灾害多发的省份。五十年来,全省各地大的暴雨洪水灾害达10多次,仅1990年汉江发生大水灾,1992年渭洛河下游大洪灾,1994年洛河发生大洪灾,1996年黄河小北干流发生凌汛,1998年洛河暴雨洪水灾害,均造成了十分惨重的损失。 ——广种薄收,越垦越穷。几十年来,我省农村沿袭倒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不仅未能从根本上稳定解决粮食生产问题,使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反倒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越穷越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建国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特别是1998年,国家安排我省各类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约4.4亿元,相当于解放以来国家安排我省水土流失治理资金的总和,大大促进了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但每平方公里的治理资金也只有2万多元,离高标准治理一平方公里需50万元的差距仍然很大,不足部分主要靠群众投工投劳,因而治理速度缓慢,已有的治理工程总体建设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治理效果不理想。

上篇:今年“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启动
下篇:擂台竞技比高低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10/1999102901-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10/29/26203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