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日,对宝鸡北方照明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日子,职工们苦盼多年的普灯扩产项目终于胜利投产了,伴随着喧天的锣鼓,火红的玻璃熔液从炉中缓缓流出,三台24头吹泡机欢快地转动,一只只亮晶晶的泡壳“呯呯”地落到传送带上,源源不断被送往装配车间。当过7年玻璃车间主任的董事长湛民生拿起两个泡壳敲打着,像农夫掂着沉甸甸的谷穗,牧民抚着肥硕的牛羊,绷了半年多的脸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背水一战上扩产
宝鸡北照公司的前身是宝鸡灯泡厂,1958年就生产出了西北第一只灯泡。几十年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秦”字灯泡家喻户晓,牢牢稳坐西北同行业头把交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电光源行业处在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价格之争使企业的利润逐年萎缩,一只经过72道工序才能完成的灯泡居然卖不过一只玻璃杯,产品的微利迫使企业只能在规模中去寻求效益。偌大的西北市场引来群雄逐鹿,北照公司虽擅地利之便,但年产7500万只的生产能力无法满足西北市场1.5亿只的需求量,眼睁睁看着自己几十年建立的市场范围被别人蚕食,在全国电光源行业的排名也从第3位跌到了第10位之后。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再不扩大产量,填补市场空缺,则可能在别人的发展壮大中逐步衰退。几年来,职工要求扩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由于资金等其他原因,一直难以实施。1999年1月,公司领导班子终于统一了认识,号召全公司职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实施规模经营,勒紧裤腰带,过一段紧日子,扩产9000万只普灯,使年产量达到1.65万只。一场建厂40年来最大的扩产改造开始了。
罕见的“深圳速度”
按常规,这样的工程建设周期需一年时间,可时间不等人,如果在10月底销售旺季到来之前不能投产,造成的损失则无法估算。5月1日破土开工,湛民生要求6个月必须全部完成,时间缩短一半。有人不相信,这是搞工程,不是盖鸡窝,只有6个月,不可能。可湛民生心中有底,依靠全体职工,高昂士气,科学安排施工,6个月建成绝非天方夜谭。搬迁之始,公司一声令下,基层闻风而动,仅用40天就搬迁完毕,腾出现场。为赶土方进度,军人出身的湛民生想起了工程部队,这支队伍特别能战斗,又不会因夏收影响施工。他请来了工程兵,日夜奋战,10天便完成了一万多方工程量。厂房顶刚盖好一半,玻璃炉窑就同时展开,一边盖房子,一边砌炉窑,人欢马叫,有条不紊。从10月1日开始,公司大门口竖立起了一块4米高的扩产项目投产倒记时牌,每日缩小的数字像冲锋的号角,鼓舞着建设者们快马加鞭。公司领导各包一摊,日夜在工地上抓进度,抓质量。到了10月18日,炉子点火,设备调试,算一算,刚好6个月,令同行业大为惊叹,称他们是罕见的“深圳速度”。
办法总比困难多
正是应了一句老话,好事多磨。即将投产时,宝鸡天然气公司突然通知北照,由于各种原因,天然气无法在投产时送到工厂,正式供气得等到12月1日。这真是要命的问题,关键时刻怕啥来啥。但湛民生坚信,世上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他连夜赶到西安,四处游说,托朋友,找关系,摆企业的困难,谈工厂的远景,寻求各方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执著的精神感动了省天然气管道建设指挥部,在省长的支持下,省天然气管道建设指挥部打破常规,破例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向宝鸡输气,专供北照公司,确保11月1日顺利投产。
几年的夙愿终于得偿,锣鼓声中,一辆辆满载着“秦”字灯泡的卡车驶出厂门,把喜悦留给酣战的职工,把光明带给千家万户……(本报记者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