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迈开大步走市场

——改革发展中的绥德县前石畔煤矿

2023年10月07日

近年来在市场疲软,全国煤炭价格低靡,销售不畅的形势下,绥德县前石畔煤矿却走出了一条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成功之路。今年1—9月份,完成销售27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完成税利200多万元,成为全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被誉为“塞上明珠”。

前石畔煤矿是由绥德县独资经营的地方国有煤矿。井田面积14.6平方公里,可采储量1.03亿吨,煤质稳定,属优质动力煤和气化用煤。该矿现有职工500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4人,总投资3700万元,年生产能力50万吨。

该矿筹建于1987年,在原矿党委书记、矿长王富林等组成的领导班子率领下,艰苦创业,顺利完成了创建初期的艰难历程,1995年正式投产后,曾经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绩。

1988年,以冯光向为矿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他们在继承老班子好作风的基础上,从班子成员做起,继续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真抓实干,矿长冯光向一马当先,身先士卒,他德才兼备,有智有勇,成为班子成员的主心骨。常务副矿长郭繁荣,副矿长刘顺利、常胜、刘锦华、吴玉明,副书记景长春,工会主席延宗兵、工会副主席兼办公室主任刘锡一等,他们积极协助矿长认真抓好自己分管的业务,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紧密团结,形成坚强的班子合力。他们献计献策,群策群立,深入一线,为企业迅速扭转不利局面,他们从开拓市场人手,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措施。

在营销上,他们一改过去跑计划,要指标,吃计划饭的“坐商”为闯市场、找用户的“行商”。在深入用户,了解市场信息、掌握市场动态的基础上,适时调整产业结构,向市场提供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在稳住了老用户,为发展新用户创造了条件。

在此基础上,他们围绕市场,大胆创新,撤销了原销售科,成立了销售公司。实行指标到位,工效挂钩,费用包干等政策,将销售公司全面推向市场,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销售人员的积极性,使销售公司成立的当年就超额完成销售任务15万吨,节约经费14万元。他们趁热打铁,加大改革力度,按照分块搞活,一企多制的原则,将原有的23个部门中的11个部门分离出去,分灶吃饭,自谋生路。这些部门分离出去后,都闯出了一条生存之路,在保住自己饭碗的同时,还给矿上上缴可观的利润。

他们非常注重调查研究,吃透市场,在内蒙、浙江、北京、沈阳等地建立了38个联系点,21个信息站和2个办事处,按时反馈信息,定期组织各路“诸侯”会商,分析市场情况,做出正确决策,指挥全矿生产和经营。他们通过真诚服务,赢得市场。明确提出了为用户服务不分上班下班,不分份内份外,不分大事小事,不讲任何条件的“四不”原则。矿上配备了15台卡车,组成了运输队,常年为用户送货上门,只要用户一个电话,一份电报,就能按用户要求准确无误送货上门。矿上还办了招待所,改善食宿条件,以方便来矿联系业务的用户。

在销售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信誉至上”的原则,严格坚守井下“三检四不上”(即采煤检,装煤检,运输检;大小混装不止,有矸石的不上,块度不合格的不上,无检验证的不上)原则和严把“三道关”(即井口验收关、装车检验关、出矿质检关),在从根本上保证原煤质量。他们严守信誉,真诚面对用户。如1998年该矿产品一度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不少客户现款高价要货,但他们始终没有抬高价格和不顾合同而甩掉老用户,始终把订货合同视为“计划内指标”,按时发运,使老用户非常满意。

在以冯光向为矿长的班子的不懈努力下,全矿干部职工顽强拼搏,勤劳奉献,努力工作,使企业不仅摆脱了市场环境的不利影响,而且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品不仅牢牢占领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日本、韩国、德国,打进了国际市场。1998年以来,累计生产原煤150万吨,产值9900万元,上缴利税2000万元,先后多次荣获“部级标准化矿井”、“省级安全先进单位”、“地级文明单位”,连续3年获地级“明星企业”等光荣称号。(刘锡一刘军王耿)

上篇:西绕高速建奇功
下篇:唐王陵下弄潮人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1999/11/19991103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9-11/03/25950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