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寻找”黄帝都地”的时间是1982年。那一年,作为黄陵县文化馆创作干部的李延军正沉浸在对黄帝传说故事的搜集之中。也就在那时,他听了黄陵县城东南2公里暖泉沟村李文俊老人讲的“黄帝黄城”的故事。70多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还带他实地察看印台山、周家洼、黄帝正宫梳妆台等遗址,从那时起李延军特别注意搜集各种有关黄帝的资料,凡是他所能见到的,一律搜求,对照比较,探幽索真。也就从这时起,他开始启用“乔山”这个笔名,以示自己不忘老祖。
1998年的正月,李延军上山去找贪玩的孩子回家时,走上了黄帝陵桥山东侧的土墙,突然,一个在他脑里一直翻腾的问题一闪而过,这是否就是“黄帝黄城”的城墙呢?他就这么想着,从南往北走,最后竟然从墙上走到了东北角的城台——说明这是一道相连的城墙,同时发现了前人用夯土封起来的“东城门”。下了东北角的城台,他一道一道翻越那些南北走向、横断山梁的原始时代“巷战”遗址——堑壕,大大小小一共九道,这为他以后发现“九宫连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问李延军,是什么样的目的支撑他这么坚毅的意志呢?李延军说:“因的十七年来对黄帝及其炎黄文化的研究、使我愈来愈坚信——黄帝时代必然有相当规模的‘都城’存在。同时,从民族责任感来说,12亿炎黄子孙有必要搞清楚自己祖先的实际情况。”
的确,李延军身为桥山脚下的一个黄帝子民,他正在破解着一个历史之谜,以他的实际行动证实自己无愧于“乔山”这个名字。
他在北京工作了四年多,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利用北京图书馆和有关院校的优势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重新回到铜川报社工作后,他积极投身工作,潜心于黄帝研究之中。李延军先后出版了3个版本的黄帝传说故事后,为了让大家共同关注他的研究成果,他写出了两本小册子,结果自己却负债近万元。《赫赫始祖》一书已经出版,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但他又增加了三、四万元的借贷…
生活的重担压在李延军身上,但他仍然孜孜不倦地研究着。一般情况,类似这样的研究往往都是国家投资,很多人在干。可是,李延军却孤军奋战着、研究着……(冰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