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陕北黄土高原地区的农民着眼“粮下山”的新思路,开始注重精种多收,不再盲目垦荒。近年修建的“拦泥又收粮”的75万亩坝地,每年可提供粮食2亿多公斤,为退耕还林创造了有利条件。
长期以来,广种薄收的习惯,使陕北水土流失地区大量开垦了生产条件恶劣的山地、坡地。盲目开垦又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越垦越穷、越穷越垦。
修建沟坝,也就是在水土流失严重的沟道里“筑道墙”。这堵“墙”既可以调节洪水强度甚至蓄水,又可以拦截从山坡上冲下来的泥沙、以及表层土壤携带的大量肥质,从而淤积泥土形成平整肥沃的坝地。据介绍,良好的坝地亩产粮食一般在300公斤左右,是坡耕地的6至7倍,梯田的2至3倍。
据了解,建国以来陕西黄土高原地区已建成3.5万多座淤地坝,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近百万亩沃土良田。记者10月份在陕北采访时,看到今年持续干旱已使部分耕地歉收,但吴旗县多数坝地的玉米却个高穗大、丰收在望。据农民讲,有些精种的坝地玉米亩产可达700多公斤。
为此,陕西省已决定今冬明春再兴建2000座淤地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