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没想到,35名从蒲城县粮食系统下岗的职工,在厂长朱润民的带领下,不等不靠,办起的蒲城县椽头馍食品厂,才两年的光景,创产值300万元,实现利税50多万元,职工人均月收入达600元左右,经营好时,月收入可高达1000元左右,这同当地县属企业职工收入相比,真是鹤立鸡群了!
1997年,蒲城县粮食系统进行内部改革,实行减员增效。仅县城关粮站就下岗三十多名职工。多年来的大锅饭碗,说摔就摔了。这些职工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心、焦虑。当时任城关粮站副站长的朱润民也在其中。
干什么?怎么干?一时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咱是粮食系统下来的人,对粮食有感情,咱就在粮食上做文章”。于是,这些下岗职工在朱润民的带领下,并得到县粮食局的大力支持。他们拜访当地十几名作坊的老艺人,查阅相关史料,终于挖掘出已失传40余年的椽头馍生产工艺。
据史料记载:椽头馍已有1300年的历史,在清代,大学士王鼎曾以椽头馍馈赠抗英禁烟英雄林则徐。光绪十六年,慈禧太后到西安,曾点名要吃蒲城的椽头馍。从此,椽头馍作为宫廷贡品而名噪天下。这种馍形似椽头而得名,更以色白、味甜、遇风不裂、耐贮耐放而驰名。
他们说干就干,并正式注册“椽头牌”商标。他们都是下岗分流下来的职工,因此对二次就业,特别珍惜。为了把这小小的蒸馍打出去并占领市场,他们建立健全了包括生产、管理、财务、卫生、质量等方面的20多项制度。实行分组经营、独立核算的管理机制,将各组的生产、销售、福利分配融为一体,实行工效挂钩,打破了以往工资分配制度的“底薪加提成”模式,推行工资下不保底,上不封顶,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目前,日均生产椽头馍已由以前的三千个增加到两万个,并做到同产同销。
记者在生产车间,见职工们穿着白色工作服正在紧张有序地工作着,从合面到切块、整形、上笼、下笼、凉置、人箱等,一环紧扣一环,个个都十分努力。车间里弥漫着椽头馍诱人的芳香。
东车间主任李新元说:起初他下岗时,心里压力很大,怕丢了饭碗。当时在粮站月工资也就是200多元。现在只要努力工作,收入就高,否则还真会丢饭碗。目前,职工月收入达600元左右,如遇丰产日,拿个千儿八百的也很正常。
西车间主任路淑娃说:现在的工作比以前在粮站累多了,但有付出就有收获,多劳多得。只要生产忙,职工们是随叫随到,不象以前在粮站,松松垮垮。
据了解:该厂建起来后,蒲城县大小椽头馍生产厂家有五十多家,可如今,真正在市场上站住脚跟的就他们一家。去年春节前,该厂生产一万箱椽头馍(一箱50个、每个2两重)被抢购一空,曾出现了断档。该厂的产品不但在蒲城火了,在西安、渭南、咸阳、延安等地也十分走销,“椽头”牌蒸馍还被全国食品协会评为“中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今年在西安召开的中国东西部经贸洽谈会上,他们的椽头馍也成了新闻单位聚焦的重点。新华社记者采访的《蒲城椽头馍走销贸洽会》一文也被众多媒体采用。
35名下岗职工真把事弄大咧。如今他们又生产出棒棒馍、油蒸馍、花馍等富有地方特色的系列食品。此外,他们还根据市场要求,不断推出礼品式包装。在箱装的基础上,又推出了手提袋装、盒装、篮装等多种形式,使椽头馍真正成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但又不乏优良品质的馈赠佳品,为工厂发展开拓了更大的市场。
采访结束时,朱厂长兴奋地告诉记者:职工的疑聚力在这里得到了增强,收入增加,厂里还为职工办了养老保险。他们一定能把工厂办好,把事弄大,让职工的钱包鼓起来! (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