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隔半年再见到何晓冬,令我大吃一惊,当时他正在长安县城自己的小店门口与修鞋的、蹬三轮的一伙人打牌,手抄在袖中,一副邋遢的样子,这就是我认识的毕业于九江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财经专科学校的何晓冬吗?
从江西九江到广东深圳再到陕西长安,短短四年时间,何晓冬走过了从大学生到打工者到小老板的人生轨迹。1995年8月底,何晓冬从西安火车站登上去九江的火车上大学。1998年初,他与几名同学被安排到深圳某大酒店实习,并留下来打工,后被提升为餐饮部销售主管。在灯红酒绿的环境刺激下,对金钱的欲望在他心中疯长。在感叹深圳的繁荣和别人的富足时,何晓冬觉得,这个世界并不属于自己。1999年春节,他提着自己的人事关系和户口档案回到西安,市人事局告之其人事关系和户口应落回长安县。而长安县人事局称已过了分配期,让他自己联系单位落户。从此,何晓冬手拎档案开始了漂泊的生活。他在西安找了份销售地砖的工作,6、7月间,他骑着单车,汗水洒遍了西安的大街小巷。
经过初步经验积累,何晓冬在长安县城开了家卖地砖的小店。大学生卖地砖,何晓冬的“事迹”在长安县农村老家掀起了涟漪。村里人不能理解:考学出去了,是干成了大事,怎么又回来卖起了地砖?村里人认为他不务正业,现在他回村,村里人打招呼的语言从“休假了”变成了“逛回来了”,家里人为此很少与他来往。由于市场疲软,生意难做,地砖店并未赚到钱。在西安上大学的女朋友来看他,明显感到他有所“退化”,他连封完整的信都写不下来。女朋友明确告之,如果他还像现在这样“没有正式工作”,他们的事可能吹了。外界对他的看法使何晓冬如今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自己还年轻,不能卖一辈子地砖。为了眼下的生活,小店还不能关,争取2000年赚20000元;中文系经济文秘专业毕业的他准备复习功课,“充电”学习,考一个全国高级秘书资格证书;找一份“体面的”、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何晓冬不断改变着自己,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本报记者 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