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不断深化的改革大趋势,人们最为关心的,恐怕莫过于医疗制度改革了。当新千年的钟声刚刚敲响,人们关注已久的医疗制度方案终于出台:国家在去年年底已制定下发了相关的各项政策规定,并在全国各地陆续实施。喊了多年的话题终于降临到每个人的家庭之中,而我们的国有企业职工,又是如何看待这一改革的呢?近日,我们在咸阳采访了部分国有纺织企业的班组职工——
感到高兴,坦然接受。 “早该这么改了”。一位中年职工快人快语。他认为,过去一家人中只要有一人享受公费医疗,就等于全家享受公费医疗,亲朋好友都跟着沾光。而一些有职有权的人也在其中牟利,这既不公正也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浪费。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后,想在这方面钻空子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小了。在采访中,企业职工普遍认为,实行医疗制度改革是职工个入利益的再调整,有利于国家,更有利于个人。特别是一些年龄较轻的职工,对医疗制度改革充满信心,感到高兴。中年职工们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想法,但毕竟阅历丰富,在多年的改革实践中也尝到了甜头,所以对医改也普遍持赞成态度。老年职工们对于医改方案十分关注,细节询问较细,表现出理智与成熟。我们在采访中深深地感觉到,国有纺织企业职工的承受能力普遍增强,对于改革很有信心,也能坦然接受。
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部分企业职工对于新的医疗制度改革方案知之甚少,因而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由于对政策和医改方案的不够了解和不甚理解,便简单地认为医改就是自己掏钱看病,国家和企业不管了,一切都要“向钱看”了,以后谁有病谁倒霉。少数职工便产生了“怀旧”心理,觉得过去虽说是“穷”吧,可大家都一样,心里感到踏实,现在钱多了,危急感反倒加重了。个别人甚至发牢骚,说改来改去,“优越性”全改没了。
感到忧虑,如何保险。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对于医疗制度改革,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职工感到忧虑,一些中年职工由于近年来在买房、子女教育上投资较大,手中几乎没有积蓄,而自己身体情况又在走下坡路,再加上企业效益不大好,家庭生活负担重,因而对于实行医改思想上有顾虑,担心负担太重难以承受,害怕家庭成员因病占用资金过大,甚至导致因病致贫,经济上难以翻身。而一些老年职工则由于年高体弱多病,担心以后有病看不起,大病无保障,最后没有人管。因而忧虑重重,颇为不安。
我们在采访中还注意到,岁末年首,在咸阳国有纺织企业职工中还出现了这样的“三多”现象,很是耐人寻味:一是年前到医院看病的人增多了。不管是否有病,先开些药,尔后用起来就不用掏钱了。二是通过保险公司的业务代办员或直接到保险公司询问如何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增多了。不管怎么说,多一条路子,总要保险些。三是到药店询问药品价格的人增多了。不少人不但货比三家,回到班组还要一起讨论,既要货真还要价廉,因为是自己掏钱。
通过采访调研,我们认为,实施医疗制度改革覆盖面大,涉及千家万户,企业职工极为关注。因此,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新的医疗保障制度是什么样子?在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下,职工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能享受多少医疗保障?要让职工们都明白。二是希望有关部门在考虑控制医疗费用开支的同时,能够考虑企业职工(尤其是中老年职工)的实际承受能力,特别是不要把新制度的建设成本也转嫁到职工头上。三是企业职工作为消费者,其享受合格医疗服务和购买质优价廉药品的权益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四是建议各级工会组织能够开拓视野,通过班组职工医疗互助等方式,帮助患大病或因病导致经济困难的职工渡过难关。(周伯奇周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