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岗
谚语云:“腊八粥,吃不究,吃了腊八便丰收。”农历十二月八日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叫腊八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用米、豆、红枣、杏仁、莲子、核桃仁等物合煮上一锅香喷喷的腊八粥。腊八粥一词最早始见于南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文中说,十二月八日,佛教各寺院祭祀释迦牟尼成道日,作浴佛会,一并效法牧羊女煮粥敬佛,给门徒吃“七宝五味粥”,称“佛粥”,又称“腊八粥”。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腊八节和腊八粥起源于佛教。实际上,腊八节和腊八粥源于我国古代腊月的祭祀。
先秦时期,我国有许多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祭祀山川河流,天地万物等,并且有春、夏、秋、冬不同的祭祀时间,其中在年终有两个重要的祭祀:蜡祭和腊祭。
蜡,古音读乍。蜡祭是年终对八位农神的祭祀。一祭神农,教民耕作、收获;二祭农神后稷;三祭农官;四祭邮表啜,开道路,划疆界,建田舍;五祭猫、虎,吃田鼠野兽,保护庄稼;六祭畜水池;七祭水沟,引水泄洪;八祭昆虫,以免虫害。我国古代社会以农业为主,农业收成是关键,于是,春祈谷,秋报功,便成为一年中的两个重大祭祀盛典。秋报功,《礼记·郊特牲》中称之为“天子大蜡八”,就是说,年终,帝王亲自率臣民用田间所产的谷粟杂粮祭献众位农神,报答他们对农业的功劳和贡献。后来逐渐以五谷杂粮熬成粥以祀农神,今天,我国有些地方还保留有蜡八庙。
年终的另一个重要祭祀活动是腊祭。腊祭主要祭祖先,用打猎获得的猎物晒成干肉和平时酿的酒祭祀祖先,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改“蜡”为“腊”,蜡祭和腊祭合二为一,在年终同一日进行,统称腊祭。人们祭献粥、酒于祖先和百神,希望天地祖宗保佑,祈求来年再取得好收成;顺便也慰劳自己一年的辛苦。《礼记》上所说的“天子大蜡八”的“蜡八”,也成了“腊八”。因为这种祭祀活动在每年的岁终那一个月举行,所以人们也就把农历十二月称作“腊月”。人们又取其巧合,把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俗称“腊八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腊日祭祀活动逐渐消失,腊八粥因其具有开胃、健脾、宁神、养血等延年益寿的功效,一直沿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