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西安北郊近年陆续发现了带有官印文字的秦代封泥,迄今累计已达2000多枚。专家认为,这是我国继1975年在湖北云梦出土睡虎地秦简之后,秦代文字出土数量最多、学术研究价值最高的一次发现。
据了解,封泥是古代用胶质粘土封缄于竹木简牍文书、进贡物品的包装之上,然后在封缄之粘土上盖上印章的遗存。它起始于东周,秦汉最盛,终于南北朝。这批秦代封泥1995年首次出土于西安北郊秦代宫殿章台遗址附近,为相家巷农民在田中挖肥料坑时所发现,目前,总计共达2000余枚。其有字印面一般长、宽各在1.8厘米至2.2厘米之间,大部分保存完好。
这批秦代封泥反映的中央职官名称达130多个种类,包含了秦朝廷从丞相起的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框架,还有各地郡县职官50多种类,可以说是第一次完整勾画了一幅秦朝官僚机构的网络图;同时,秦封泥文字系统地揭示了一批鲜为人知的秦代都邑、郡县、宫殿、苑囿的名称,仅郡县名称就比过去增加了18个,成为学者考察秦代历史、地理的“活字典”。此外,它对古代文字、书法、篆刻、档案的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