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对于实行企业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来说,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解决好退休人员的养老金问题,确保退休人员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无疑值得探讨与关注。新春伊始,记者在陕南采访时,即深感洋县良种场退休人员的增资补发和养老统筹等问题,颇有令人思索之处。
洋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为洋县农业局所属的全民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现有退休、退养人员32名。据该良种场退休、退养人员反映,1993年10月至1994年12月的退休工资增资部分始终未予补发;1995年10月至1999年10月的退休工资亦未按调资后的工资标准发放;自1995年至今,良种场一直没有参加社会养老统筹。因此,自1999年9月下旬以来,良种场部分退休人员多次集体上访,要求所在单位参加社会养老统筹,同时补发退休工资的增资部分,但迄今问题未得以解决。
据洋县农业局局长张文凯对记者说,在1995年以前良种场由县财政实行差额补贴,1996年开始全部“断奶”,自收自支。由于良种场一直沿袭的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经营连续亏损,加之退休人员增资补发和社会养老统筹所需资金又数额偏大,致使存在的问题客观上难以根本解决。
在退休人员多次上访,良种场一筹莫展的情况下,县农业局派工作组驻场整顿清理,对良种场近两年的收支经营状况进行了全面的审核,并将经营状况及问题的处理意见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专题报告。今年年初,县政府明确批示:良种场虽属事业性质,但实行企业管理,自收自支。因此不纳入县财政预算,其职工工资和增资由场里自行解决。县委袁宝成书记则批示强调:良种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找出自身的原因,开拓经营渠道,以经营效益的提高来解决面临的问题。
目前,洋县农业局虽然对解决良种场职工的工资补发和养老统筹等问题,提出了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实现资产变现,以资源变现金,拍卖、转让部分闲置资产设备,以聚集资金等思路和措施,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困难重重。目前,农业种植投入大,产值低,收益率不高,是一个普遍问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洋县良种场这种“断奶”后日子难过问题并非仅有,因而值得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记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企业管理的事业单位应积极转变观念和机制,改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强化“造血”功能,唯其如此,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但作为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亦应从政策上给予此类单位一定的倾斜与扶持,使他们迅速适应“断乳期”,迈上良性发展的坦途。
本报记者 辛国强 焦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