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去年11月,本报记者在西安市玉祥门盘道发现不法商贩相互作托,高价出售一种普通中草药,欺诈过往群众,从而牟取暴利。于是记者通过拨打“12315”,与工商管理人员取得联系,将不法商贩当场抓获,并进行了查处。然而令人惊奇的是:时隔不久,这伙不法商贩又故伎重演,多次在同样的地方干着同样的勾当。
带着种种疑问,记者专门走访了当时负责查处这一案件的西安市环城西路工商所。一位副所长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个中缘由:“根据国家有关法规,我们工商部门只能从经济角度进行处罚,并没收非法所得。这些经常被我们抓住,所以对国家的管理法规十分熟悉,知道工商部门不可能长时期扣留他们,如果要罚钱,他们就说自己是下岗职工或进城打工的农民,生活十分困难,因而我们只能以批评教育为主。而这些人竟变本加厉,与我们玩起了‘捉迷藏’。为此我们也很苦恼,只好通过加大巡查力度,来打击不法商贩的嚣张气焰。”
这位副所长最后说:“骗子的手法其实并不高明,只要大家平时多看报,多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中的破绽。大家都不买他们的帐,这伙不法商贩也就没市场了。”
本报记者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