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国家权威部门负责人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国有企业三年脱困工作开始出现“转折性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记者采访了有关方面人士。
首先,去年国有企业效益显著回升,扭转了连续几年利润下降、亏损扩大局面。据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199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711亿元,1997年为806亿元,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降到525亿元。1999年实现利润967亿元,同比增长77.7%,是1995年以后,结束承包制、实行分税制以来的最高水平。
其次,国有企业脱困的“突破口”已打开。纺织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也是国有企业中“包袱”最重、“病症”最突出的行业,1996年净亏损83亿元。纺织业如能走出困境,其它行业就没有理由走不出来。经过艰苦努力,三年期限未到,纺织业提前告捷。到去年年底,累计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906万锭,分流安置116万名职工,实现利润8亿元,走出了连续6年亏损的阴影。
第三,东北等重点脱困地区脱困出现重大转机。东北三省国有企业最集中,困难最重。若能如期脱困,必将士气大振。经过努力,东北三省脱困“曙光初现”。去年黑龙江省实现利润比上年增长1.22倍,吉林、辽宁分别实现扭亏为盈,结束多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其它地区效益也明显好于上年,有26个省区市不同程度地增利或扭亏、减亏。
第四,绝大多数行业效益改善,近半数重点脱困企业走出困境。在扩大内需、结构调整、打击走私等政策的带动下,去年建材、有色行业扭转亏损局面,石油与化工行业利润增长近2倍,轻工行业增长2.1倍,机械、电子、医药、冶金等行业效益都有明显提高,煤炭行业增亏势头被遏止。重点企业扭亏增盈取得较大进展,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中型工业企业,通过实施兼并破产、改组联合、债转股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减少3100户。
第五,债转股等重大政策措施相继出台,国企脱困获有力支撑。去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就推进国企改革与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搞好国企思路进一步明确,特别是针对企业债务,冗员和社会负担过重等问题,推出了债转股、贴息技改、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等措施,将有利于解决国企面临的突出问题,极大地推动国企改革与脱困的顺利进行。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