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渭南市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巡礼文/成培德樊锋

2023年10月26日

在我省的渭北高原,镶嵌着一颗宛如绿色宝石的璀璨明珠,她就是拥有总库容6220万立方米的石堡川水库。站在高达58米的大坝上放眼望去,只见波光潋滟的万顷碧水如高原平湖,与周围莽莽苍苍的黄土高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水库周围绿树掩映,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石堡川水库位于陕北高原大岭以南黄龙山北麓的石堡川河下游,因水源自于宜川,库址占于洛川、黄龙,灌溉受益却是澄城、白水、洛川,建库伊始便称“友谊水库”,现又因河得名,谓之“石堡川水库”。回首创业之路,石堡川水库兴建于1969年,当初会战时,澄城、白水两县人民将自己的数万优秀儿女送上工地,他们冬战严寒、夏战三伏,沐风栉雨,斗霜傲雪,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历经数载,终于建成了这座被誉为陕北高原绿色希望的中型水库。

现在的石堡川水库经过多次改造和二次创业,已拥有干渠一条,全长37.9公里,各类建筑148座,支渠8条,总长197.1公里,各类建筑物942座,斗渠394条,似龙须横扫整个灌区。东至大峪河,西靠洛河畔,东西宽44公里,南北长41公里,总耕地面积90万亩,灌区设施灌溉面积达31万亩。此外,它还担负着澄城、白水、洛川三县16个乡镇、179个行政村的农田灌溉和23.9万人的生活用水任务。

担负着管理这一水利工程任务的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这些年来冲着“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奋斗目标,本着“造福灌区人民,再造秀美山川”的精神,为地域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97、1998年他们分别被市水利局,县文明委授于“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县级“文明单位”的光荣称号,1999年又被县、市分别命名为“文明大院”,“水费廉政建设先进单位”和“安全管理先进单位”。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依靠职工创大业

石堡川水库灌溉管理局现有职工348名,绝大多数是工会会员,在依靠职工办企业,发挥职工主人翁作用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加强工会基础建设,推动工会自身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工会维护、参与、建设和教育职能,开展丰富多采的职工文化活动,较好地调动起了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路落到了实处。

1998年8月,新任局长张武俊上任伊始就讲过:“全局上下团结、拼搏、稳定、协调、务实、高效、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保障,而要实现这种氛围就必须依靠广大职工。”正是有了这种明确的认识,两年多来,石堡川管理局内部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氛围日渐浓郁,特别是1999年,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杨颖刚赴省委党校学习,由另一位副书记张斌代营工会工作,该局的工会工作丝毫未受到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这充分表明重视职工队伍建设和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思想已成为石堡川管理局领导班子的共识。正是基于这一点,他们的各项工作才有了充分的保障。此外,他们还先后投资15万元,添置了各种书籍,订阅了报刊杂志,购置了7套家庭影院及体育活动器材,建立了7个小型娱乐厅和5个篮球场,从软硬件两方面保证了工会工作和职工文化生活的正常开展。

在发挥工会工作四项职能的过程中,他们还建立了扶贫职工档案:开展了“送温暖工程”,并坚持做到“四到家”(天灾人祸,直系亲属病丧,离岗退休和职工患病),这些都使职工切身感受到了企业的温暖和工会的亲切,增强了职工的凝聚力,极大地激发了职工的干劲和工作积极性。在参与职能方面,他们坚持职代会制度,局里的重大决策,改革方案、工资、住房、分配、承包等方案都经职代会讨论通过。通过开展“我为单位献一策,我为领导进一言”活动,拉近了职工和领导层,职工和企业的感情,增强了职工的民主管理意识、激发了职工关心、热爱管理局的热情。他们还配合十五大精神,邓小平理论的学习,通过“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春训,统一全局职工的思想认识,激发职工的求实创新斗志。他们还在灌区全方位推出“五个一”水费廉政监督机制,加大水费廉政建设力度,出高招、下硬茬净化供水市场,实施“一卡、一贡、一活、一箱、一栏”的管理办法,得到水利部的充分重视,省水利厅也对此予以高度肯定和表扬,并在全省水利行业中推广。利用《渭石简讯》、橱窗、版报、图片等形式、广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所有这些都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气氛和建设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依靠职工办企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灌区的农业产值由1780万元增长至5470万元,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20多亿元。具体工作中,他们想农民所想、急农民所急,特别是在水价改革方面,采取小步快跑的办法,对水价做了大幅调整,使水价向成本靠拢,既缓解了灌区管理单位的经济压力,同时为使较高价位下的农民浇地负担降低,做到了“群众不多出,单位不少得”的双赢效果。这其间的因果关系不言自明,这一笔帐又充分说明了人的因素在物质生产方面起的巨大作用。

精神文明开新花

1999年,石堡川人二次创业初尝甜头,他们踏平坎坷,冬修荣膺关中地区第一,灌溉创历史最高记录,“五个一”廉政建设经验在全省推广,斗渠改制获省、市好评,项目带动战略正在实施,库区旅游开发指日可待

开源工程、节流工程、山川秀美工程、石堡川人的努力拼搏换来了渭北旱塬的“旧貌换新颜”。昔日“农业靠天收,吃水贵似油”的景象已一去不复返了,过去单一的粮棉结构因了一个“水”字,已逐步变为“粮、果、烟、菜”多类型结构,粮经比例由9:1提高到6:4,单位面积产值大幅攀升,农民人均收入由300元增至1500元。灌区群众感慨地说:是石堡川的水改变了千里黄土的颜色,是石堡川的水架起了我们通向富裕文明的“彩虹”。

在服务农业大局方面,石堡川水库管理局1998年以来,借该局被列为全国300个节水示范灌区的机遇,按照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高和规划设计新、建设立意新、开发形式新、管理手段新的要求,在渭北旱塬澄城县建起百亩节水示范基地工程,带动灌区农业向优质、高效、高产方向发展。如他们仅用半年时间就建成了水电配套设施齐全的分区域节水示范工程,滴灌、微灌、喷灌一次性试水成功。占地32亩,实用面积18亩的21个日光大棚,投入使用,整个工程投资100万元,为全省乃至西北五省树起高质量、高标准的节水示范典型。

不错,这些丰硕的物质方明之果令人欣喜,建设者汗水、心血、生命筑就的丰碑令人肃然起敬,所支撑着这些建设者和创业者的精神是什么呢?我们想,那大概就是他们那份对家乡故土的眷恋之情,就是他们那份对自己事业的执着追求,就是他们那份对石堡川管理局的热爱之情。正是这种情感聚集和升华出了一种精神,一种奉献自我,造福社会的精神。

在所创造的这辉煌中,石堡川人那一个个奋斗的日日夜夜、那一个个忙碌闪烁的身影就是铸就这座丰碑的一砖一石。局长张武俊“跑断腿,说烂嘴,汗水加泪水”的精神;“宁愿挣死牛、不让车拉住”的名言;副局长杨晓峰、纪委书记楚金泉到野外工作天不明就出发、头顶烈日,披星戴月的敬业精神和勇为人先的拼命劲头;总工程师牟过炳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严密细算、考证数据,其精益精神,求精态度;党委副书记张斌热情细致,待人象一团火,还有杨颖刚、白晓林,都是和石堡川人一起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硬汉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班子,就是这样的一个火车头,带出了石堡川这列风驰电掣,快速前进的时代列车。

领导班子且如此,职工群众更不用说,采访期间关于一个个不怕骄阳战酷暑,不畏严寒斗冰雪的壮举令人唏嘘不已,九里峭壁劈顽石,黄龙山腰凿山洞,多少人用生命和汗水写就了今日的辉煌。据统计,石堡川水库自始建以来,献出生命的英雄就有108人,致残的好汉有130多人,今天的饮水者,今天的受益人不会忘了他们。

在99年11月省水利厅联评中,石堡川水库的冬修绿化工程被评为“样板工程”。这一年他们共完成干支斗渠654公里、清淤235公里、绿化34公里、栽树6200株、花椒树2万株,以及风景树、黄花菜等,连续累计绿化长度130公里,共有各类树木74000余株。

时至今日,年轻的一代石堡川人仍在继续发扬当年战天斗地的英雄前辈们的光荣传统,他们视精神为人更重要的生命,他们将精神的力量比做比灵魂更直接的生命。也正是这样,石堡川管理局的上上下下这些年来始终注意职工队伍的精神文明建设,注重人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在全局职工中开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了“学雷锋、树新风”学习抗洪精神活动,用共产主义的精神理念塑造人。

除此之外,石堡川人还注重以丰富多采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熏陶人。春节期间的联欢会,“五一”、“五四”的演唱、体育、游艺活动,“七一”的文艺汇演、纪念活动,“国庆”的庆祝活动和文化生活更是连年不断、持之以恒。同时,他们还通过创建“模范职工之家”及评选“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动,将严肃的政治教育寓教于乐,使广大职工易于接受,乐于参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仅1999年石堡川人就植树18万株、社会义务投劳1000余人次,向灾区捐款23000元、衣物近600件。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多样的教育,使石堡川人的精神境界得以升华,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觉悟已蔚然成风。这些都使这支职工队伍如虎添翼,有力地促进了石堡川管理局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已经悄然而至,莽莽的渭北高原即将迎来它的又一个花红柳绿的好时光,碧波荡漾的万顷水面、汨汨流淌的百里涓流,正滋润着这一块神奇的土地,望着这山这水,石堡川人的心醉了。

上篇:为了农科城一道美丽风景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3/2000031004-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3/10/331204.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