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做应试文章

素质教育:痛到何时

2023年10月26日

课内负担轻了课外负担重了

放寒假后的北大附小虽然略显冷清,但仍有几间教室里书声朗朗……据悉,这个假日英语辅导班是假日学校借附小场地开办的。各校、各年级的学生都有。接受采访的各校学生普遍表示:假期作业是少了,但负担并没有减轻,这种辅导班自己不想来是家里让来的。

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家长都对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忧心忡忡。“学校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可孩子学不到知识,到头来是自己吃亏。”“现在实际上是把以前教师的课内任务都转移到家长和家教身上来了。”

中学的情况则令人担忧。除少数名校以外,大部分中学学生负担都很重。据铁二中一名初二的学生说,因为作业特别多,加上一大堆学习资料,他从来都没有在晚上10点以前睡过觉,还经常熬夜。班上53人有1/4的人请家教,有一个同学一个人就请了三门课的家教!而人大附中一位高二的学生则表示:虽然现在学校给的负担不重,但由于班上竞争激烈,大家都在家里学习,实际上负担并未减轻,只不过从有形转为无形罢了。

中国教育确实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等一系列问题。

提起教育改革,学校、家长都赞同。但想起中考、高考,就像高悬在每个学生头顶的利剑,谁也不敢对眼前的功课有丝毫松懈。因此“轰轰烈烈讲素质教育,扎扎实实干应试教育”是一些学校、家长同时唱的两场大戏。“白天学校大搞素质教育,晚上家里抓紧应试教育”是许多学生需要应付的两场大战。

扭曲的不仅仅是教育

面对高喊的减负口号,家长们更看重的是孩子将来的出路。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和就业形势的严峻必然导致人们对高学历的追求。未来是严峻的,为了减轻孩子将来的压力,还不如现在就给孩子加点压力。这几乎是当前所有家长的心态。

虽然各类区办、校办的奥校辅导班给中小学生增加了不少负担,但家长是普遍认可的。现在,教育部门一声令下,所有正规的奥校辅导班都停办了。有潜力的孩子想多学点知识,但求学无门,逼得家长私下里请家教。还有一种家教是补课型的。不管是超前型的,还是补课型的,中小学家教每小时50元,如果每周学2小时就是100元,一个月就是400元,一个学期5个月就是2000元。这样一大笔支出,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

现在不少家长担心,不少有经验的教师都在工作之余承担了家教任务。他们的这笔灰色收入往往比工资奖金的收入还高。教师收入结构的逆向发展,将会慢慢地影响到教师教学精力向校外转移。这样在校教育的弱化和家教行为的强化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看到的。

素质教育调动潜能

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真正了解它的人并不多,由于概念的不清晰,人们往往在实践中陷入误区:

误区一:用素质教育的项目为应试教育服务。

误区二:把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减负。

误区三:进课外兴趣班就是素质教育。

素质是人的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是动态的、递增的,知识是它的基础,能力是它的表现,所以一位教育界的老教授把素质教育界定为: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的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心理品质的内化。通俗地说,就是以人本身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

虽然现在舆论上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但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是怎样的呢?高学历人才走俏导致了人人往高考独木桥上挤。于是人人反感的“应试教育”仍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以前人们容易把原因归结到高考上去,现在看来,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就业观念的陈旧。

教育专家张以达教授指出,目前的社会处于转型期间;就业的竞争很容易转变为学历竞争,家长们都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并不发达,即使高校一再扩招,矛盾仍然很突出,而且短期内无法解决。但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由学历型社会向学习型社会转变,素质和能力将取代学历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因此,改变社会就业观念是根本。

(摘自《工人日报》文/刘必华)

上篇:西部开发最缺什么?
下篇:为什么腐败依然不能遏制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3/13/331250.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