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袁方
前些日子,一向体壮如牛的我忽然患了场不小的病,实在撑不住了,便去了医院,声情并茂地向医生诉说了病情发作后痛不欲生的可怜状。医生听后却静若止水,说:“给你开点药吧!”说罢大笔一挥,写了几行我不认识的汉字。去药房拿到药,我却对那不到巴掌大的一盒药能治好我的病心存疑虑,便转身又回到医生那儿。这次医生不再静若止水,一脸不屑,睥睨着我,大声朝我呵斥:“好好看看,那可是引进的美国配方!”果然,在包装盒上,赫然印着一行汉字:“美国常用二十种药物之一。”于是我就肃然退下了。
回到家,我诚惶诚恐地打开那盒中国某制药厂的“美国常用二十种药物之一”,正欲服用时,转眼一想:不对呀,美国“洋”人常用,怎见得一定对我这个中国“土”人的病症?难道我这个土人也得上了洋病,或者,是我们中国的一些人得上了“洋”病,固而中国的制药厂才生产制造这种美国的常用药?
再转眼一想,我们之所以得上了“洋”病,可能是因为我们吃的、喝的正在“洋”化的缘故,病从口人嘛。我们中国人向来号称自己是个能吃、敢吃、会吃的民族,“地上长腿的除了板凳天上飞的除了飞机啥都敢吃”。因此,专家们说,中国有丰富的饮食文化。瞧,这“饮食”二字后再加上“文化”,底蕴,感觉就大不相同,显得我们诗文化、特“历史”。可这已是老皇历了,眼下我们的口味也正与“国际接轨”,说白了也就是向洋人靠拢。吃的我们按下不表,单说喝的酒,就已经是“洋”味十足了。电视广告里有一种“可加冰加水,任意调制”的“林河酒”,那广告词是:“林河酒,XO的享受”和“林河酒,中国的XO”。虽然我的识见浅短孤陋寡闻,且从事着一种“山珍海味认不全”的职业,但“XO”是洋人的高档酒倒是知道,也“有幸”开过洋荤,品赏过一回,可那滋味实在不敢恭维,更不用说什么“享受”了。白酒是我们的“国粹”之一,尚且如此洋化,本来属引进洋人的啤酒就更可想而知。有两种带“斯”的啤酒,可能是引进的德国“配方”,因而其中一“斯”的广告是“X斯啤酒,纯正的德式口味”;另一“斯”的广告是“X斯啤酒,很德国很德国”。最初听到这两则广告时,我有些疑心自己是否置身于慕尼黑或法兰克福,中国的啤酒厂正向德国人倾销“很德国很德国”的啤酒,但那口标准的京腔却提醒我我的脚依旧踩着中国的大地。后来,见大街上不少男女都穿着印有美国星条旗的服装,摩托车、汽车头上日本、美国、英国的国旗迎风飘扬,甚至有些地方还出售二战时日本鬼子的军服、纳粹的标志筹为“珍藏品”,我便“释然”;地球本来是一个家,世界也正在走向“大同”,中国人得上洋病,口味换成德国人,身材变成日本人等等,便可能是“大同”的标志。
只是,我无法知道,“大同”了,美国的药品广告上是否也有“中国常用药物”或类似的字样?德国人作酒类广告时,是否也有“很中国很中国”式的慨叹?而日本、美国、德国城市街道上飞驰的汽车、摩托车上是否也飘扬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星红旗?如果“大同”,作为对我们的回报,他们理应有的;如果没有,是因为洋人的疏漏,还是有别的什么原因?
顺便补一笔,服完那盒“美国常用的二十种药物之一”,奇怪的是我的病并未见好。看来,我的“洋”病不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