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部第二公路工程局局长杨俭存与共和国同龄,在路桥施工行业,他足足干了30年。30年来,他以强烈的事业心和执着的责任感,努力奉献自己的聪明与才智,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逐步走上项目经理、副局长、局长的岗位。杨俭存同志出色的业绩得到了交通部的认可,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1982年,杨俭存同志在当时广东著名的顺德容奇大桥施工中,领导施工设计组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施工设计,确保了大桥工期和质量,为交通部直属公路施工企业赢得第一枚国家优质工程奖作出了贡献,为广东公路交通事业发展留下了重要一页。八十年代中期,受交通部指派,杨俭存同志两次赴也门共和国工作,出色地解决了工程受阻、进度滞后等难题,为我国承包商在国际建筑市场增添了声誉,受到了交通部和中国路桥(集团)总公司的通报表扬。1996年杨俭存同志因在我国著名的沪宁高速公路施工中业绩卓著,被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沪宁高速公路建设功臣”。随后,杨俭存同志又相继被评为陕西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的优秀厂长”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998年5月,二局被国家人事部和交通部评为“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走在了全国公路建设企业的前列。
转换机制强化管理
1995年11月份经过交通部调整,二局成立了新的领导班子,杨俭存同志被任命为二局局长。上任伊始,杨俭存同志就考虑如何使企业适应市场,走发展之路。当时二局面临着诸多困难,资金严重不足、负债高、任务少、负担重、管理弱,尤其是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需要。杨俭存同志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他组织班子成员认真分析企业面临的现状,既看到存在的问题,又分析了有利条件,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有较高的资质和业绩,特别是有一支能打硬仗、勇于奉献的职工队伍。杨俭存坚信,只要领导班子团结一致,锐意改革,就一定能使二局迅速摆脱困境,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他多次在有关会议上表示,看准的事,就一定要干,要干就干好,干不好就下台。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了“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增强实力,适应市场”的发展方略,并指出要解决机制老化、管理薄弱的问题,必须以推行项目法管理为突破口。二局一班人统一认识后,大刀阔斧地开始建立一整套切实可行的项目施工管理办法。1997年初,二局《项目施工管理办法》和17个配套管理办法(约20万字)全部出台。全局在建的所有工程项目相继实施项目法管理,并深人推行了项目管理层和操作层两层分离的做法,标志着二局做为国有大型公路施工企业,向管理科学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并自下而上地为企业改善产权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奠定了基础。
机制的转换和管理的加强,给二局带来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二局所承建的工程遍及全国20个省(区、市),承建名列同类型桥梁世界第二、亚洲第一的厦门海沧大桥和国内第一的武汉白沙洲长江大桥,使二局成为国内桥梁施工的皎皎者;在高等级路面施工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先进设备,使二局得到各方业主的特别青睐。99年二局的营业收入达到21亿元,比杨俭存96年接任局长时翻了近两番,职工收入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引进外资无私奉献
为了引进外资和借鉴外商的经营机制,使二局更好的发展,1994年杨俭存做为二局全权代表与台湾一家大型民营企业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艰苦谈判,终于办成了迄今为止仍是国内交通系统最大的公路施工合资企业。谈判中围绕控股权问题,杨俭存以坚韧不拔的信念和过人的精力,赢得了台商诸多谈判对手的尊重。台商曾问他:“我们谈好了,回去老板有奖励,你有什么好处?”杨俭存回答:“我们是国有企业,要对国家和企业负责”。台商对他的竞业精神和人格魅力深为钦佩,以后无论杨俭存任合资公司的总经理还是董事长,都放手由中方经营。如今东盟公司已经成为国内公路施工的一支生力军,既给二局带来了显著的效益,也使台商获得了理想的回报。
严以律己廉洁奉公
杨俭存同志不论是当经理,还是任局长,从没有把自己的职务当作搞特殊、要享受的摇篮,而是本着“让领导信任,让群众满意”的原则,把自己置身于广大职工群众中。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事,他思维超前,未雨绸缪,实际行动中也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机关的时候,他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办公室,当天工作没有处理完,他不会离开办公室,常常是别人吃过晚饭出来散步,他还在办公室伏案运筹。更多的时间,他深入到散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个工地,督促和指导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广泛听取业主的意见和要求。为了解决施工中的疑难问题,他可以毅然缩短在国外考察的日程,回国后直奔工地了解情况,研究措施。业主只要听说杨局长到了工地,自然就打消了一切疑虑。杨俭存同志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做事,从不计较个人荣辱得失,为二局以致路桥建设者树立了一个无私奉献,勤奋开拓,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骄人形象。
杨俭存局长是一个永远不满足现状的人。当中央做出加快西部开发的决策时,他已经把思路和眼光投向广袤的西部市场,筹划二局如何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速发展,多做贡献。
(徐高平邱丽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