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有选择地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这已在国人中形成共识。可现在有些人却违背了对外开放的初衷,极力媚外,产生了许多怪现象,让人困惑和担忧。
“取洋名”
“取洋名”可以说是时下一种时髦。只要去幼儿园和小学校看看同学们的花名册,不难发现许多取“玛丽”、“丽娜”等洋名的小孩。一些企业的产品本来就是土生土长,却要取个什么“得丽丝”、“阿里斯顿”,或干脆全部洋文标识,让洋文水平欠佳的国人“雾里看花”。
“洋消费”
一些前些年下海淘金成为“大款”的人,逢见老同事、熟人,总是自豪地说:“除了身体,身上穿的、嘴里吃的、家里用的、屁股坐的都是清一色进口货。”像这样洋货武装到牙齿的“款爷”全国有多少,恐怕难以计算。
起先,人们喝雀巢咖啡,抽“555”、“万宝路”洋烟,喝“人头马”、“白兰地”洋酒,吃“肯德基”、“麦当劳”洋餐;而后,各种包装华丽的、造型别致的洋玩艺摆满了商店的柜台;现在,连“洋水果”也涌入了我们这个水果还比较丰富的国家里来。在品尝洋味的同时,穿着打扮也靠拢“洋化”,君不见眼下许多男女将头发染成棕色、粟色、黄色,远看是“洋人”,近看才知是“假洋鬼子”。价格昂贵的“耐克”鞋、“皮尔卡丹”和“鳄鱼”服装,据说在国内消量不菲,似乎“洋装”在身,人就高贵了,身份也不凡了。
“洋文化”
早些年穿件印有洋文的背心,戴副贴有洋标签的变色镜等,只能算做“洋点缀”,而这些年“洋文化”也渗透到各个领域。一些既缺少赏析娱乐性,更得不到美的享受的警匪片、枪战片一天比一天火爆。电视台的少儿节目,也被来自异地他乡的“卡通”片所代替:杰克逊、“猫王”、麦当娜的歌唱得怎样,能听懂的人恐怕少而又少,而跟着叫好的人却多而又多
现在的一些人喜欢跟洋人学过生日。刚点上的蜡烛再吹灭,拔掉蜡烛吃蛋糕,岂不知这犯了中国人的大忌——“吹灯拔蜡”(玩完之意),中国有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重精神,重道德,重义轻利,这是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作为后人,如果盲目地跟“洋人”跑,那样不但学不到人家的真经,反而还把自己的好东西也弄丢了。 (王培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