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北京举办的“西部大开发专家研讨会”上,“三线”国有工业战略性改组,
被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主要项目之一。就此而言,军工(三线)企业军转民问题成为此次西部开发的关键。军工企业由于都是“老字号”,积习较深,积重难返;由于其普遍位于偏远山区,紧迫性不足,忧患意识不强:又由于其特殊产品国家统购统销的“宏观调控”性和参与市场竞争的缺乏性,故昔日属中国“王牌部队”的军工企业,在形式日趋严峻的市场经济挤压下,显得苍白无力,回天乏术,以至进退维谷、濒临瘫痪。据不完全估计,笔者所在地区的许多军工企业,如原电子部、航天部、冶金部、机械部、能源部等各大部委下属的大部分军工企业都由于军品任务锐减,在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下纷纷落马。昔日风光不在,而今计将安出?军工企业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笔者以为,除了历史的必然性等客观原因外,主观上军工系统缺乏主动,“等、靠、要”等惰性思想较为严重。其潜在着“以军养民”、“保军养民”的思路和做法,眼光只放在“搭军品车、撇军品油”上,只顾不遗余力争抢那张绝无仅有的军品“旧船票”;而与民品,却下工夫不足,一任其惨淡经营。这些企业却往往振振有词:保住军品,以军养民,足矣!但是,有一个现实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世界和平的逐步推进,“军品”这一历史遗留项目在我国将日渐淡出,乃至消亡。届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将是唇寒齿亡,一败涂地的局面。
日前,据我国经济界权威教授综合分析认为:未来承担西部开发的主角必将是西部地区的军工三线企业!因此,笔者以为,军工莫若转变观念,本末倒置,来个“以民为主,促军发展”,在民品开发上多下功夫,力争早日与市场接轨。时值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在讲话中说,要充分发挥我省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乘此大开发的东风,投入到我省经济建设中,重振军工昔日雄风,再塑军工辉煌形象。时不我待,机不再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军工企业应在搞好内部军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投入到如火如荼的西部大开发中,多方考证市场,寻找对口项目,把民品经营搞起来,为职工寻求活路,为企业增添活力,为社会多做贡献。
刘章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