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说,每个学生都是人才,都有极大的潜能,就看你如何去挖掘和培养。永远不要对学生说‘你不行’,永远不要挫伤他的自信心,永远不要让他产生失败感,即使在他遭遇挫折的时候。”日前,记者就教育和创造力问题请教于我国IT行业的首席科学家顾钧教授,他谈锋甚健,话里饱含哲理和激情。
顾钧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软件所和计算所主任研究员、国家973信息技术与高性能软件基础规划项目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首席科学家。他在1987年率先提出的快速大规模求解方法,被列为世界计算机核心难解问题的两大解法之一。
顾钧指出,“人的智慧有两种,一种是‘课堂智慧’,就是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能力;另一种是‘第二智慧’,包括‘研究智慧’和‘街头智慧’,前者是消化知识、发明创新的能力,后者是一个人与社会打交道、与人交流、推销和开发市场的能力。如果只承认‘课堂智慧’而忽视‘第二智慧’,只承认考试成绩而否定实际能力和内在潜质,既不合理更不公平,无疑会压抑和扼杀人才。”
顾钧解释说,对学生的评判是多方面的,包括德育、智力、体育和美育等。单说智力评判,现在只讲课堂书面考试成绩,未免失之片面。除了课堂考试,还应让学生制作“项目”,譬如简单的电动汽车原理设计、交通程序编制等。事实上,那些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的学生,一旦要他动手往往无所适从,而一些因顽皮贪玩而考试差的学生反而智高一筹。这种“项目”制作也应该计分,因为它是被“实践”检验的能力,是一种更加重要、更加宝贵的能力。课堂考试和项目制作同时计分,不仅能够给予那些“低分高能”的学生以心理补偿和精神鼓励,营造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而且体现了一种公平。公平是一切竞争的基础,是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往往有这种情况,许多“优等生”毕业后碌碌无为,倒是一些“顽皮捣蛋”、考试平平的学生成了大器。
对此,顾钧感慨颇深。他说,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社交能力是无法用考试分数来衡量的,人生数十年也不是在校读书的那几年可以决定的。我国要冲破历经千年的应试教育的藩篱,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而不是“就业能力”,需要远见和勇气,特别是家长和老师要有这种远见和勇气。 有一次,儿子考试得了60分,顾钧不仅没有指责,反而大加赞赏:“很不错,爸爸当年吃过‘鸭蛋’,比爸爸强多了。”顾钧告诉记者,他当年念中学时很贪玩,特别喜欢鼓捣半导体收音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如痴如醉。那次考试得0分,有位老师对顾钧作了“终审判决”:你将来肯定考不上大学,肯定没有出息。这使顾钧大为沮丧,自信心受到了严重挫伤。后来,顾钧遇到了一位叫戴永亭的老师,戴老师善待一切学生,对学生的任何进步和优点都不吝表扬,于是,“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读书对于他来说成了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顾钧说,孩子们就像大森林里的小树,自由自在地吸收着阳光雨露,茁壮成长。
作为计算机和软件领域的知名专家,顾钧可谓弟子盈门。顾钧透露,他选择研究生不看考分而重素质,看他在未知世界面前有没有异想天开的童心和想象力;看他有没有敢于超越权威的自信和勇气,看他有没有藐视一切困难的傲气和胆识。最近,顾钧遇到了一个小伙子,虽然没有一纸大学文凭,但电脑编程能力十分惊人,顾钧认为他的智慧将创造巨大的财富,并准备推荐他直接进清华大学读研究生。
(辛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