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省的西府大地上,有一个远近闻名富裕村,它就是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村民委员会示范村——凤翔县水沟村。这个曾是凤翔塬上出了名的贫困村在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下,在前任村支部书记祁五泉和现任村支部书记赵林才的率领下创办了一批工副业实体,努力发展集体经济,使水沟村迅速摆脱了贫困的帽子,成为宝鸡地区乃至陕西省内发展工副业生产最早的村镇,水沟村也因此走进了小康村的行列,成为西府大地上的一支奇花异葩。
采访水沟村时,村民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水沟村有今天,一是靠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二是靠了象祁五泉和赵林才这样的好带头人。”是的,好的政策得有好的领头人去执行,去领着群众实践,水沟村的发展史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水沟村也曾有过悲惨的过去。解放后,打碎了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但时至七十年代,水沟村吃粮仍靠返销,花钱靠贷款,全村粮食除上交国家公购任务外,剩余的人均每天不足1斤粮,千十口人的村子累计先后吃国家返销粮达七八十万斤,还不算村组自己从外县借来的30多万斤原粮。为了维护队为基础的核算形式,村组两级全部费用只有靠贷款来维系,5个村民小组(生产队)先后向国家贷款15万多元。农业生产劳动值低得可怜。最高的队只不过3毛多钱,最低的队每个劳动日仅1毛多,以至形成了短款户交不上钱吃不到粮,长款户分不到钱也无粮吃的恶性循环状况,尤其是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极为恶劣,土木结构的瓦房在全村也不过百十间。全村大多数人家住在山前沟口两边的土窑洞里。艰苦的农家生活和没日没夜的劳作,加上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老几辈的水沟人看不到幸福生活的希望,全村20多名大龄青年因婚姻等原因先后远走他乡,另谋生路。
改革开放后,在贫困中苦苦挣扎了数代的水沟村也从噩梦中惊醒过来,起先是一家一户的利用传统手工艺搞些挂挂面,卖面皮之类的小营生,也有一些人搞起了贩运和小作坊,多年荒凉的水沟村初尝了商品经济带来的酣头,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出来的水沟人一下子活跃了起来,正是在这个时刻,时任村支部书记祁五泉和两委班子成员因势利导,创办了酒厂、印刷厂、机砖厂等一批乡镇企业,藉此发展集体经济,把一个个单干的小作坊、小业主集拢起来,把伸开的五指握成拳头,从八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的近20年间,在著名农民企业家祁五泉和赵林才等年轻一代的共同努力下,水沟村先后创建起宝峻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宝鸡胶粘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凤源塑料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三家外资企业和村办酒厂、纸箱厂、彩印厂、雍州玻璃纤维厂、西府技术学校、水沟建筑公司等9家有规模效益的企业。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2.1亿元,累计上缴税金达750多万元,集体固定资产总额达1.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两千元大关,全村5个村民小组的314家农户中,80%的劳动力在村办企业上班。根据企业生产需求,还解决了邻村邻县的200多名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
富裕后的水沟村从八十年代后期,就着手解决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难题。村上从集体积累中拿钱,平均每户给投资6000元的建筑材料,为农户建起了人均40平方米的楼房式住宅新村。并且投资24万元修建了七条水泥马路,新村内主要街巷都装上了路灯,门前花坛和道路两旁全部实施了绿化美化,过去那种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满街、窑洞潮湿难耐的恶劣环境,已成为人们不愿回首的往事。小学师生们搬进了投资50多万元建起的教学楼和宿办楼,学习和教学用上电化设施,1990年,宝鸡市委、市政府在水沟村召开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现场会,向全市推广他们尊师重教的先进经验。村两委会更是快马加鞭,每年都要拿出一定的资金,对教学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使村小学达到了公认的一流设施、一流师资、一流质量,全村学龄儿童就学巩固率和升学率达到了两个百分之百,被宝鸡市命名为全市首批农村示范小学。
如今的水沟村是陕西省和宝鸡市、凤翔县树立的文明村典范,村委会也是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的全省村民委员会示范村,村党支部先后被省、市县评为先进党支部,新村建设被国家建设部确立为全国村镇建设示范村,现任村支书、水沟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林才1998年光荣地获得了宝鸡市“金鸡奖”,他的家庭也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树立为十星级文明户标兵。经历了著名农民企业家祁五泉多年培养和20多年实践锻炼的赵林才走马上任后,从抓农业投入、教育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人手,进一步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投资扶持全村蔬菜、辣椒、药材生产上规模,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决心抓住西部大开发这个历史机遇,稳定、巩固和提高现有企业生产能力和效益,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下大力气抓好村级规范化管理,实行政务、村务、财务公开化,主动接受群众的监督,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了全村干部群众的凝聚力。
进入新的世纪,又面临西部大开发的良好历史机遇,水沟村人对自己创办的水沟集团充满了希望。昨天,他们用自己辛勤的心血和汗水抛却了贫困的帽子,初步走入了文明富裕的生活之中;今天,他们又在赵林才的带领下,努力拼搏创造着新的辉煌;明天,水沟村人的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成培德杨世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