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两家公司的“大老板”对西部开发充满了兴趣。
去年底今年初,它们分别对西部若干省区进行了调查。结论却大相径庭。一家专搞百货零售的老板惊呼发现了一个大市场,回来后马上行动,欲在今年内在西部建立至少10家连锁店,夺得当地30%以上的市场;另一家是中关村的新技术企业,主要是搞生物技术的。“老板”回来后只说了一句话:西部开发得要几十年的时间。
其实,这是预料到的结果。最近很多人谈论“西部开发”时,给人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好像只要钱有人才,西部就能变样。这恐怕是不真实的。
除了个别的大、中城市以外,西部在科技、济和社会发展上已经不能和东部相比。有数据示,这两部分的差距至少在15年以上,并且,逐拉大。在这样一种状态下,西部的国家级高新区及其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看,基本上也就不能与东部的高新区,甚至东南沿海的县级开发区相比。统计表明,经过数年的艰辛创业,它们大多只有一二十亿元的技工贸总产值,说起来只能算作维持;如果比起项目的含金量来,西部的产品恐怕就不能算做“高技术”了吧?难怪连西部的人对此都产生了疑问:后发展地区能先发展高科技产业吗?
这是一个谁也无法回避和回答的问题。
任何人在为西部能不能发展高技术产业出谋划策之前,不能不清楚地认识到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这两年,排在最前面的广东省GDP约为8000亿元,大体占全国GDP的1/10,甘肃省呢?它的GDP只有约800亿元,占全国的1/100,人均GDP也排在最后。经济不发达,没有训练有素的一支科技队伍和产业大军也就没法发展高技术产业。
这种状况不仅在西部,在中部,在东北地区都存在。现在,在北半个中国市场中,80%以上的家电产品不也都是东南沿海地区制造的嘛!因此相对来说,经济落后地区要想发展高技术恐怕更难一些。这就如同上海和深圳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势头要强过北京,强过中关村一样。从更大的范围讲,我们的中关村、深圳科技园和美国的硅谷根本没法比,因为档次不一样。但是这不意味着后来者不可以居上。
西部要开发,可以借鉴80年代很多东部开发的经验。比如,优惠政策要西行。这是很多人提出的观点。现在的云南省省长在1996年就曾经说过,云南本来就落后,不给比东部更优惠的政策,谁还来?但是仅有优惠政策就能成功吗?落后地区由于投入产出比远远低于发达地区,比如,最近几年,沿海地区的机械行业企业劳动生产率都在人年均1.7万元以上,内地企业只有1万元左右;1998年浙江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91.7%,贵州省0.91%;1998年机械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苏、浙、鲁三省都在100以上,云、贵、川三省则在26—67之间。因此,他们对资金的需求也格外强烈。虽然国家已经决定进行大规模投入,但主要是用来搞基本设施建设。当地的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靠税收。税收都优惠了,资金怎么筹措?这个矛盾在资本积累的最初阶段是无法自我完成的。结果,像兰州高新区,新开发的每亩地价成本竟然比东部还高,如果真要进区的高新技术企业掏腰包,谁掏得起?
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西部的人已经认识到,西部地区,包括高新区之所以落后,其实首先是思想观念落后。
在西北五省,服务性行业不也都是浙江人的“天下”吗?“贫穷”的西北人到现在竟然还看不起这个最基本的“技术”工作。
似此这样,西部的开发难度实际上远远超出了人们的设想。
关于开发西部的问题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就提出了,但是由于特殊的恶劣的地理环境,包括“三线建设”等不算成功的实践,给人们留下了很多难以忘怀的经验教训,因此现在的开发西部从含义上讲已经跟过去不一样了。特别是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很多人对后来者“重复”工业化的进程提出了异议。而据了解,现在很多人理解的西部开发实际上就是要重复东部地区所做的一切,除了开发资源外,就是要发展乡镇企业,就是要搞工业化。不久的将来,甚至还会出现为提高所谓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而对外来产品进行“征高税”的行为,尽管这样做是得不偿失的。那么,为了使西部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还有其它思路吗?
美国犹他州80年代末90年代初就经历过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由于冷战结束,支撑该州经济的军工业每况愈下,本来地理环境就不好的犹他州在全美GDP排行榜上退到了最后几名。后来,州政府决策全力以赴支持软件业发展,仅3年时间,就摆脱困境,后来终于成为全美明星省。
中国西部的发展也应当走这样一条路;不是重复东部的发展过程,甚至应当“躲避”或“跨越”工业化的一些阶段。
集中全部人财物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具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找出优势所在,形成自己的特色。 比如,云南可以依仗其丰富的植物资源发展生物工程技术,四川发展机光电一体化技术,陕西发展飞机制造技术,新疆发展转基因农业技术等。而在那些很难找到特点的地方,可以培植一个有利于某些产业发展的特色环境,如利用兰州的智力优势和较为低廉的工资在兰州高新区建设一个“软件园”等。
全球经济正在实现一体化。中国本身就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联合体,而要实现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并使各个地区都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形成与东部的“补缺”,实际上要求的就是西部各省区要有自己的生存特色。谁有特色,淮的特色强烈,谁就能往前走得快点,这已经被东部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仁敏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