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江泽民总书记向我们发出了“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全省掀起了重整山河的热潮。时下,西部大开发战略又赋予了陕西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
还山峦以碧绿,还江河以清澈,再造秀美山川,这是3500万三秦儿女的重大使命。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是遏制水土流失,实现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的现实需要。
陕西占地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年平均输沙量9.2亿吨,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量的五分之一。许多地方每年有一厘米厚的表土白白流失,损失氮磷钾养分500多万吨。全省69个贫困县中有53个处在水土流失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地瘠民贫,而且加剧干旱、洪涝灾害的频率和土地的沙化。针对水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和水污染严重的水情,省水利规划部门最近提出用30年时间,投资3000亿元进行水利建设,为西部开发解决缺水问题。
省水利厅总工程师田万金认为,我省水资源存在着“水少、水多、水浑水脏”三大问题。所谓水少,是指全省水资源总量目前是442亿立方米,人均和亩均水资源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所谓水多,是指陕西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再是从年与年之间来看,丰水年水量相当于枯水年的4倍左右,年内三分之二的水又集中在汛期4个月;所谓水浑水脏是指全省大部分区域水流失严重,多数河流含沙量多,而且每年有5亿吨废水、污水未经过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甚至输水渠道,省内六条主要河流和地下水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但在水的开发利用上,又存在着防洪能力薄弱、控制性调蓄工程少和水土流失三大问题。为此,省水利部门提出从兴水治旱、防洪保安和水保生态环境建设三个方面入手,用30年时间,投资3000亿元进行水利建设。
这3000亿元中的1720亿元用于建设27座蓄引调水工程,使我省的年供水量由现在的86亿立方米提高到240亿立方米。210亿元建设沿汉江、渭河、黄河、三门峡库区的75座重点县城的防洪保安工程,大大提高防洪能力,为西部开发提供一个坚固的屏障。240亿元用于陕北、陕南的水保生态环境工程。另外330亿元建设节水增效工程和解决一部分地区群众吃水难的“甘露工程”
据省水利厅计划处处长张亚平介绍说,我省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筹措这笔巨额资金:一是按照中央确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加快以东庄、吉贤、大柳树等项目的控制性水源调蓄工程;以山川秀美工程、长江、黄河中上游水保治理为重点的水保生态工程;以11个30万亩以上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灌溉为重点的节水增效工程以及以渭河中游、汉江治理和三门峡为代表的防洪保安工程等一系列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30年内可以争取中央支持2000亿元,占所需资金的65%。二是通过足额征收水利建设基金,确保省、地、县各级水利建设投入和劳动积累工投入的稳定增长,预计可投入660亿元,占总投资的22%。三是鼓励社会法人或个体投资水利建设,预计可投资60亿元左右,占总投资的2%。四是大胆使用外资和贷款,积极创造条件发行水利企业债券,预计可投入435亿元。占总投资的13%。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农业和整个经济建设的生命线。特别是象陕西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省份,水土保持的好坏和水利建设的优劣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大问题。纵览陕西地貌,由于地表水匮乏直接导致旱情加剧和地瘠民贫。然而,我省的地下水资源却十分丰富,具有可观的开发前景。仅宝鸡市地下水拥有量就达17.2亿立方米,可开采量达6.26亿立方米。只有科学合理地开采地下水资源,才能在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基础上,以蓄水工程为重点,蓄引提调结合,大中小微并举,充分利用地表水,科学开采地下水,积极集蓄天上水,加快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兴陕先兴水。”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西部大开发,水利当先行。只要我们以实现山川秀美为目标,以治理水土流失为中心,以退田还林还草、封山绿化为途径,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兴修水利为保证,就能治一方水土,变一方生态,富一方人民,兴一方经济。
“山变绿,水变清,人变富”,就不是一个遥远的梦。
(桂子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