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省重要的资源优势的陕北天然气,是国家和我省开发的最大项目之一,也是在西部大开发中陕西的希望之所在。
国家对陕北天然气开发的总体规划是建三条输气管道:一条向东,输往天津、北京;一条向南,输往西安、关中及沿线各地;一条往西,输向宁夏银川。据有关部门计划,每条输气管道年输气量可达30亿立方米。如果这一计划成为现实,不仅将大大改善这些地区的环境污染现状,提高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而且还将带动相关产业,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然而,现在天然气开发却面临着“有气没人用”的尴尬境地,天然气的利用水平远远低于天然气的开发速度,没有出现预期的“兴一项特色产业,激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的喜人局面。那么,资源优势为何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呢?
大家知道,天然气主要用于工业与民用,但现在是两大用户都出现了问题。作为原材料的天然气工业用户发展缓慢,形势严峻。根本原因是由谁来供气。工业用气大户主张由长输管道直接供气,因为直供价低,并能保证连续平稳供气,而政府及所属天然气公司则不允许各地工业用户通过长输管道直供,只能通过城市管网供气。但实际上城市天然气管网属中低压管网,工业用气对压力要求较高,不能完全满足工业用气的需求。民用气供应方面,因目前管道沿线各城市政府都颁布了城市气化工程输配费收取办法的“红头文件”。《办法》规定,每户居民安装使用天然气需交纳两千多元的输配费和初装费;工业企业、商业、服务行业以及机关、部队单位用气,均需按最大日用气量计算,一次性交纳相当数额的输配费。这些地方规定的本意是筹集开发天然气的资金,但过高的收费结果又适得其反,严重制约了天然气事业的发展。现在,有一些群众因承受不起这部分费用而“望气兴叹”,一些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因交不起高额的输配费而拒绝改造燃煤锅炉。一些已更换了天然气取暖锅炉的单位,也由于暖气费过高而用不起。在西安就发生这样一件事:碑林区一位教师,月收入不过五六百元,而单位要收取的冬季取暖费达1000元。他表示负担不起,提出不交取暖费,同时也不享受暖气。结果在他不交费的第二个月,全楼暖气均停供。居民们只好在气温较往年偏低的冬季,守着身边的暖气片挨冻,或重新改用煤炉取暖,使已建好的输气管道和已经送到户的天然气闲置了起来,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开发陕北天然气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工程,大好事。其经济效益以及对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好事一定要办好。现在陕北天然气开发中遇到的难题和矛盾,实际上还是一个经营思想和管理体制的问题。
俗话说,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现在我们国家还很穷,底子薄,基础差,在天然气开发中,根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谁用气谁掏钱”的原则,通过输配费、初装费以及合理的天然气价格来筹集开发资金是必要的。但收取的费用和天然气价格必须合理,适应用户和群众的承受能力。输配费和初装费属于一次性投入,一条输气管道建成后,除日常维修外,可以使用几十年,其建设成本能否考虑分期收回?而且随着用户的增加,成本分摊后应该是逐步下降的。其次,一些专家认为,民用天然气是公用事业,相当一部分是财政投资的,而财政投资来源于纳税人的税收。居民和用户已经按章缴费,这部分投资是否还应由用户全部承担,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第三,气价应如何来确定?据有关资料表明,陕北天然气在产地井口供价为每立方米0.60元左右,而分摊西安市用户承担价格为每立方米1.45元。这个价格是否很合理呢?
目前管理体制不顺,也是阻碍天然气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谓供气渠道之争关键也在这里。各级地方政府都把天然气当作“唐僧肉”,谁都想狠吃一口。但由于互相争利,不从发展大局出发,结果是工业用户发展缓慢,大大低于开发速度。与此同时,相关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换个角度,从地方财政来看,这样做也只能是占小便宜吃大亏。根据市场经济规律,天然气的开发从根本上说应该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管理体制更应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这种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以及政府行为延伸的做法是难以持久的。必须创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新的运行机制。 (直言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