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沙苑农场采访期间,了解到进城多年的转产农垦工商职工,又纷纷回到农场从事种植养殖业。仅光华橡胶厂的下岗职工,在这里承包耕地实现再就业的就达五六十人。
与这些老农垦谈起来,就自然地追溯到60年代初。当时西安等城市的千名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在三门峡库区滞洪区垦荒造田76.9万亩,兴办起三个国营农场,搭起了陕西农垦的框架。到1985年,国务院又决定从农场划出23万亩土地,安置15万返库移民。这样,4600多名农垦职工就陆续离开农场,转产到15个新建、扩建的工商企业。由于转产决定和项目选择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进行的,又以安置转产职工为目的,普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工艺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加上建设资金不足,人员严重超编,有的企业刚投产就被迫停产,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正式投产,致使4600名转产工商职工中,就有3000多人处于下岗、轮岗状态,他们的工资难以得到保证,生活处于危困之中。
为了安置这批下岗的转产农垦工商职工,早在1997年10月,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就在全省成立了第一个厅局系统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总公司还及时落实了300万元周转金,专项用于农垦转产企业再就业工程。截至1998年3月,他们经个人申报、企业和总公司审查、报省劳动厅批准,分三批帮扶下岗职工1067人,每人借款2000元,总计金额213.4万元。据省农垦工会介绍,他们重点帮扶的这千余名下岗职工中,从事商品批零销售的530人,种植、养殖业的242人,饮食业的150人,其他服务业的140余人。不少下岗职工就靠这2000元起家,办起了批发店、服装加工厂或种植养殖园,有的还成为拥有四五十万元的资产的个体老板。
最近,记者采访了省农垦农工商总公司总经理杨浩民。他说,总公司的总思路是把安置下岗转产职工与发展农垦五大支柱产业结合起来,和营造陕西农垦农业产业化“航空母舰”——鸵鸟养殖业结合起来,和实现投资多元化、建立规范的股份制企业集团结合起来。据悉,他们正筹措资金680万元,作为周转金借给200多名下岗职工每人2000至3000元,在英考鸵鸟股份有限公司人股,作为股东参与分红。在大荔县官池乡,一个占地680亩的鸵鸟良种繁育中心正在兴建中。这个繁育中心将通过贷款入股的形式,使200多名下岗转产农垦职工实现再就业。 (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