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25日当欧洲人欢度圣诞节时,一位年青的中国留学生搭乘国际航班由德国抵达西安机场,重新走进了母校西北工业大学的校园。他就是人还未进校门就已经获得教授职称的魏炳波,当时他年仅28岁。7年后,美国航空航天局Lewis研究中心专家发表评论,认为他从事的工作“为空间材料科学的国际前沿做出了贡献”时,他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创建地面“太空”
魏炳波回到祖国,就是想创建一个地面”“太空”,使空间材料在地面可以模拟出太空的效果。
他说:“我们就得站在巨人的肩上,不能跟在别人后边学步。”当他把想法告诉校领导时,领导说:“学校会全力支持你,大胆地干吧。”
1993年元旦一过,魏炳波就开始忙活起来。谁知在国内白手起家花费的心血要比国外高出许多倍。当他遇到困难时,回国前的往事浮现在他的脑海:在他准备回国的前夕,他的母校导师知道后,连夜找到了校党委书记李保义、校长戴冠中。两位领导当晚就召开校级领导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聘请他为西北工大教授。第二天,他收到一份传真:“当你收到这份传真时,你已经是西北工大的教授了。”
想着这些求贤若渴的话语,魏炳波久久不能入睡。最终,他决定返回母校。“要想在空间材料研究领域有突破,必须依靠西北工大这棵大树。”他想。
隆冬的西安,他处处感到了温暖。学校的关怀,领导的鼓励,促使他立下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他立志要创建空间材料与技术实验室。利用这个实验室模拟太空中的微重力、无容器、超高真空的条件,在地面开展液态金属的快速凝固科学研究。
然而,对他这样一个刚从国外先进实验条件下回国的青年学者来说,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在办公室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学校和系里为他在两座楼里提供了一个面积为80平方米的实验室,但是里边除了几个实验用的瓶子外,什么也没有。为了20万元的贷款,他不知跑了多少个地方,求了多少人。多亏陕西省人事厅和人事部流动调配司领导的支持,系里担保15万元,学校担保5万元,贷款得到落实。他和同事们总算可以开展工作了。
实验室,美丽的“家”
提起实验室,同事们都说这是魏炳波的“家”。1993年至1995年,每年他在家中呆的时间不到一周。如果有人找他,只要到实验室里,准能看到他的身影。
搞空间材料研究,西方国家往往凭着经济实力,大量发射到太空去进行研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哪有那么多钱?他设想一种思路:“在地面画龙,在空间点睛”。如果在地面上创造一个环境,来模拟在微重力失重状态、无容器、超高真空下材料性能,可以不受飞行次数的限制,达到同样的效果。
为此,3年的日日夜夜,他几乎都在实验中度过。大年三十晚上,当别人合家团圆时,他却一人在实验室里伏案工作。合作者们也跟他一样不分昼夜地努力着,大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实验室早点建成。
他们的心血终于没有白费:
1993年,他们绘出了超高真空无容器处理实验装置、超高真空落管快速凝固装置、超高真空液态金属净化实验装置等6套实验装置的草图。
1994年,6套实验装置正式图纸绘出。
1995年,申报了8个专利成果,其中51个获得专利。分别在北京、西安、沈阳3个地方加工6套实验装置的零部件。
1996年,开始搞组装。这年10月,魏炳波和他的合作者们都处于兴奋状态。因为图纸上的东西成为仪器出现在实验室里。每个实验装置都可以做实验了。
1997年10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率原国防科工委、公安部、电子工业部、航天总公司的领导和专家对他的实验室进行了考察。路甬祥动情地说:“魏炳波教授主持创建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室,是对我国空间材料科学事业的很大贡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鉴定后认为:“魏炳波及其合作者所取得的成果属国内外首创,在液态金属深过冷的获得技术和快速晶体生长速度测定方法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骄傲与遗憾
近些年,魏炳波与合作者先后在空间材料方面取得了8项国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荣获1997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和二等奖2项。
各种荣誉也接踵而来: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首批进入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高科技航天领域“863—2”专家组成员、第四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首批长江计划特聘教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然而,在众多荣誉面前,他总说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说起贡献,他总是说是各级领导的慧眼。他依旧刻苦勤奋,执着追求。他想使所从事的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化,并订下了新的目标。
但他至今一想起这几件事仍感到不安:
1993年初,为了筹建实验室,他把自己在国外节约下来的1万多元钱补贴进去搞科研。可是,当学校进行住房制度改革时,他却陷入困境中。系党总支书记管玉峰借了4000多元替他交了房款,才使他度过了“难关”。
1994年1月13日,眼看着妻子的预产期已超过了8天,去北京参加申请60万元首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火车票也已买好。为了不影响青年基金的答辩,他决定让妻子剖腹生产。儿子出生后,他只看了一眼,就匆匆忙忙连夜乘火车去了北京。60万元的基金顺利落实了,科研经费有了,但他却没有尽到作丈夫的责任。
魏炳波从小受到爷爷的疼爱,对爷爷有着特殊的感情。1999年10月,当他正在准备项目验收时,却听到了爷爷去世的噩耗,家里盼望着他早点回去帮着办理爷爷的丧事。然而,为了研究项目能早日通过验收,他没有回去。
但是,令他感到骄傲和自豪的是,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空间材料科学实验室。每年,当美国、德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瑞士等10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参观访问和短期合作时,他感到满足。因为,中国在世界空间材料和快速凝固领域的前沿课题中有了一席之地。
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也是他最美好的追求。(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