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扭亏是令广大职工欢欣鼓舞的大喜事,但当前一些地方出现的假扭亏现象却不可忽视,其危害性也不可低估。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假扭亏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是有的企业用削减工人工资、福利、巧立名目增加扣费项目,甚至绝对不可少的安全生产投入,劳动保护用品来扭亏。二是无原则地大批安排职工放假,且一分钱生活费也不给。三是把削减职工工资与大批量给职工放假,小批量的让职工下岗同时进行。另外,还有的企业是靠国家政策启动,行政部门推动来拉动扭亏的。这些企业缺乏扭亏的主动性,这实际上是一种假扭亏。有识人士指出,不讲质量,图形式,走过场的扭亏,它的危害性是巨大的,欺上瞒下,捞取功名,最后是少数领导干部荣耀晋升,而受害最深的则是广大的职工群众。
假扭亏实际上是昙花一现式的扭亏,不能把随意给职工放假,随意削减工人工资来当作扭亏的手段和目地;国家政策启动也不能永远不“断奶”。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欺瞒、凑合的日子是过不去的。有些企业今天扭亏了,明天就步履维艰,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企业扭亏不是舞台演戏,装扮漂亮就受人欢迎。它是一个硬指标,必须下真功夫。必须在调整经济结构,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上,在建立、在制度创新上,在加强管理上,在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上下功夫,决不能以牺牲国家利益或职工的切身利益为代价来换取扭亏。
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