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消息 我国将基本建成以国家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为示范、其他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会福利机构为骨干、社区福利服务为依托、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社会福利将走向社会,不再由国家包办。这是民政部提出的今后5年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改革的总体目标。有关人士称,这是对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包办社会福利制度的突破,是适应“小政府、大社会”格局发展的需要。
据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社会福利处处长常宗虎介绍,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福利体制,采取由国家集体包办,民政部门“直属、直办、直管”的方法,只针对“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法定赡养人、无劳动能力)、“五保户”等传统民政对象提供福利服务,由此带来了经费短缺、设施简陋、管理滞后、服务水平不高等弊端。老龄社会的到来,则是社会福利社会化面临的现实选择。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26亿,今后将以平均3.2%的速度递增;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将占人口总数的25%。
常处长说,据此,民政部提出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基本思路是,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即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投资渠道,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服务对象公众化,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面对“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等传统服务对象的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向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及有需求的居民提供福利服务。
据悉,目前国家举办的社会福利机构已有1364个,收养人数达到11.8万多人;集体兴办的敬老院3.9377万个,收养人数达到64万多人,各种形式的民办福利机构1075家,床位数达3.3万多张。今后5年,各类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和集中收养人员的数量将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尤其是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的数量要更大幅度增长。 (崔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