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走一直是中国田径的“金牌项目”,但在国际大赛上国内名将屡屡因技术犯规被罚下,也成了中国田径的一个“问题项目”。
1993年世界锦标赛,国内顶尖好手王妍、刘宏宇先后被罚下。1995年世锦赛,高红苗在10公里比赛即将夺冠时,6分钟内连吃3张牌。但这种状况在去年世锦赛上得到了彻底改观。分别参加3个项目的8名中国竞走选手无一被罚下,且取得了一金一银的好成绩。
这样的好现象是一次偶然还是飞跃呢?日前在河南新郑举行的国内首届竞走大奖赛上,各个项目的优秀选手悉数登场,比赛的成绩或许能回答这一问题。此次共有203名选手分别参加了男子50公里,男、女20公里的比赛。男子50公里有8名选手成绩进入4小时以内,其中第一名成绩比国内选手在国际比赛上的最好成绩快了23秒。在6级大风中进行的男、女20公里比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0名选手因犯规被罚下的仅有12人,其中女选手2人。
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官员杨善德认为,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竞走在技术犯规上确实是个“问题项目”,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后,1993年我们的技术已经成熟。到了1995年,中国选手的技术已经在国际上被认同。国内裁判的执法把关之严格,更甚于国外裁判。可以说,技术问题已不再是中国竞走的主要问题了。
现代体育的竞争也是高科技的竞争。以往竞走选手的中途补给几乎全是矿泉水、西瓜汁等,落后的运动补给直接影响到了选手的体能补充。这次比赛许多教练员都在给队员中途补充特制的液体食品和饮料。“运动补给”的警钟已经敲醒了中国竞走界。
虽然技术和补给问题正在得到解决,但中国竞走的问题并非得到全部解决。记者发现,运动员的疲劳恢复问题还不小。
本次比赛中,许多男选手报了20公里和50公里两项,而两项比赛只间隔一天。为了节省体力,不少运动员都放弃了前一项的角逐,或者中途退场。而参赛的21支队伍中仅有3支队伍各带了一名队医,而队医几乎都是负责队员的受伤治疗。据一位体院教师说,在国外随队医生都有队员的档案,比赛前后针对不同队员的情况,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不同的体能恢复保养,以确保选手处在最好状态参赛。在国内,由于经费有限和科技手段落后,队医也仅是治伤,教练员既管训练又管保养,队员的疲劳恢复问题还是基本上靠自然恢复。可见在这些方面,中国竞走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梁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