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古城西安漂亮的“脸面”却被一些残缺不全的错字和习惯书写的别字弄得“面目全非”。近日,记者漫步在西安街头,发现错别字随处可见,店牌、站牌和广告牌上都有错别字,到了令人惊诧的地步。
前不久,记者到一朋友家做客,朋友正在给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辅导功课,女儿老将灞桥的“灞”字写成“坝”她生气,女儿却说:“人家都这么写!”她女儿的话不假,学校周围就有几家私人企业,把“灞”字都写成了“坝”字。人们对此已见怪不怪,何况一个孩子。像这种现象在长途汽车上也很常见。例如“西安一蓝田”写成了“西安一兰田”、“西安一大荔”写成“西安一大力”。在门联标语中常把“欢度五一”写成“欢渡五一”,把友谊路“副16号”写成“付16号”等等。以上这些字写别了,人们还能知道其意思,可当华灯初上,夜幕来临时,站在五彩缤纷的街道,看着霓虹灯闪烁出的残缺不全的店牌和广告牌,你就真不知所云了。如“汽车配件厂”变成了“汽车配牛厂”,“红玫瑰歌舞厅”变成了“红玫鬼哥舞厅”,“兰州拉面”成了“兰州立面”……真乃破绽百出,让人笑掉大牙。据了解,这些广告牌和店牌是由于损坏未修补所造成的。有的商家只忙着挣钱,根本顾不上更新店牌;一些广告牌立上之后就再无人问津。
前几年,西安有关部门曾对店牌和广告牌进行过整顿,还好了一阵子,可过了几年,又变成了满街都是错别字的老面孔。过多的错别字存在于大庭广众之下,不仅误人子弟,而且有损西安的形象。
别再让错别字脏了西安的“脸”。西部大开发,连我们的“脸”都擦不干净,还如何去谈迎接八面来客?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