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灞桥区洪庆街办的三阳院管理区藏在大山里。这儿山大沟深,交通不便,8个行政村的4000多口人分散居住在18.3平方公里的山山峁峁里。
早在七十年代,为方便山区人民办事,当时的洪庆人民公社就成立了三阳院管理区,被人们称为“第二公社”。麻雀虽少,五脏俱全,现在该管理区只有8人,但管理职能却和街办差不多一样。据该区的头儿王力先生说:“我们这儿人虽少,但事情却很多,下村办事全靠步行,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一般人都不愿来这儿工作。”就是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有4名大学生却扎根于此,为大山的脱贫贡献着青春。
洪蕾、王小会、曹永强、李耀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洪庆街办工作,4人又被派往山上锻炼,在山上已工作了近一年时间。李耀峰和曹永强今年25岁,是西农大的本科生,分别学水土保持和土地规划及利用专业,他俩都是灞桥人,来此工作,所学专业还用得上;24岁的洪蕾和22岁的王小会,她俩分别学机械专业和广告设计,专业不对口,但干工作却很卖劲。
对4名大学生上山之事,街办领导意为锻炼,4名大学生开始也想不通,可干了一段时间,从心底里还是默认了这个现实,并把自己的才华融人工作之中。洪蕾告诉记者,在这儿最有意义的事是工作,她是管统计与民政的,有事干,便不寂寞。最近一段时间进行人口普查、收缴农业税、平坟等工作,他们4人就跟着忙个不停,一忙心中还踏实。因为他们的业余生活十分单调,8个人守着一台电视机,只能收到三个频道。除了看电视,就是看书,书是他们业余最好的伙伴。
“在这儿工作,最大的特点是平淡。”他们最害怕的是寂寞,而男同志担心的还有找对象。专业不对口或暂时用不上,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该干的工作常识,但找对象便不是通过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的事。
让大学生上山来工作;外人都感到可惜。4名大学生也有迷惘和不满,但更多的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基层干起,用智慧和汗水为山区发展服务。 本报记者 阎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