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在和一些经济界人士的接触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准备牢牢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努力使企业再上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也听到了部分民营企业、外地企业、商企经销商的投诉和牢骚,他们在对投资环境和经营环境的抱怨中,打算激流勇“退”,经过仔细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抱怨者”大多数患上了“意识大梗阻”。
“拖欠货款”拖垮这家民企
我省一家民营企业推出的葫芦鸡是地方名牌产品,在企业生产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下,这家企业的老板却打算卖掉企业。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的产品销路确实不错,但始终摆脱不了“货款拖欠”的经营“怪圈”,经销商滚动结账,拖欠货款竟高达80万元之多,使这家规模不大的民企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迫不得己,他们开始寻求银行贷款,尽管他们提供的房地产抵押标价239万元,经过有关部门评估后也达87万元,但银行一听“民营企业”四个字,便显得顾虑重重,极力推拖。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企业经营者欲哭无泪。
专利侵权竟有人庇护
在专利局采访时,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山东阳谷县人民法院前不久对涉及陕西、河北、江西、成都等地的周小波假冒专利一案作出了判决,被告人因假冒山东专利权人卢恩光“诺亚牌”双层艺术玻璃口杯专利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年。我省的不少市场都有这种仿冒口杯,有的市场侵权品牌的产品竟有近30种。令人震惊的是,省专利局法律处的工作人员到西安市东郊一家批发市场向经销商发布关于停止制造、销售该假冒专利产品的通告时,竟遭到了这家市场管理人员的公然阻挠,这些人认为,只有工商、技监等部门才能检查市场。
外地客商叫苦连天
一位南方经销商对“店大欺商”深有感触,他抱怨说:西安市个别大商场将数额巨大的装修费、包装材料费等摊派到经销商头上,订立不合实际的保底销售任务,结果一些经销商硬着头皮挤进来,最后因负债累累而退出。有的厂家被迫在商场外设立“专卖店”,长此下去,对经销商不利,对商场同样不利。还有一位经销化妆品的张老板也大诉苦衷,他说,商场的个别管理人员小到车票、烟、酒,大到手机、摩托车,都从经销商身上“剥皮”,有的要报销各种票据,有的把别人送的高档烟酒以零售价卖给经销商,更有甚者将淘汰下来的手机、摩托车强行卖给经销商。稍有不满,便会遭到拒签合同或拖欠货款的报复。这种把“公事”变成“私事”的做法,令外地客商深恶痛绝。如果再不进行治理整顿,谁还敢到西部来投资开发、经商办厂?
本报记者田勇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