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商洛地区和省地矿厅共同主办的“矿产勘查暨开发招商洽谈会”,吸引了中外客商近400人。此次招商会是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为突破,以扩大开放、招商引资为手段。以矿业权市场交易及地质勘查成果有偿转让为主要形式,实现生产资料合理配置,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这种招商方式在我国也是首次。记者为此采访了地区主管工业的副专员张志琛。
在谈到商洛地区矿产资源储量及分布时,张志琛告诉记者:商洛地区矿产、生物、水力资源丰富,现已探明矿产近60种,分布350处。列入省矿产储量表的矿种达46种,其中大型矿床15处,中型矿床24种,潜在经济价值860多亿元。居全省首位的有铁、钒、钛、银、溶炼水晶、钾长石等20种。如柞水县的大西沟铁矿是我省最大的铁矿,已探明储量3.02亿吨。柞水县的银铜多金属矿,属全国三大银矿之一。此外,洛南县黄龙铺钼矿,钼储量达23万吨,并伴生铼达60吨,也是全国最大的铼矿。商南县的松树沟镁橄榄石矿,远景储量达5亿吨,居亚洲之首。洛南县长岭钾长石储量达8700万吨,居全国首位。
记者:为什么地区与省地矿厅要联合召开矿产勘查暨开发招商洽谈会呢?
张志琛:商洛地区矿业开发从七十年代就已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局面,占当地工业总产值的60%。1996年以后,矿业产值下滑,还不到50%,关键是矿源枯竭,勘查没有跟上,有14家企业停产。但我们同时也发现,山阳县的铜木沟铅锌矿,自己出资找资源,又开发出一个与该矿储量相同的铜木沟铅锌矿,企业有了可持续开采的矿源,一年给县财政上交800多万元。从这件事上我们尝到了甜头。从此就推广他们的经验:谁出资勘探矿源,谁就有权开采。彻底改变以前那种,花了许多钱,好不容易找到了矿,又要无偿交给开采者。探矿是要冒投资风险的,投入大。那种计划经济的老套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矿产勘探及开采,只能制约矿产勘探及开发。
记者:商洛地区属贫困地区,但矿产资源丰富。经济要发展,就要开采矿产资源,难免会破坏植被,工业排污又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那么地区又如何解决这一突出的矛盾呢?
张志琛:要实施西部大开发,山川秀美工程。环保问题是矿产开发中遇到的最棘手的,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商洛地区属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的上游。因前几年环保意识淡薄,对当地的河流及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如今当地的酸雨量已达37%,这在往年也是不多见的。因此,贫困地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保护环境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而求得经济发展。矿山是资源,自然山水更是资源,我们不能被动保护。要开发就要高起点,再不能走以前的小而多的开发路子,去年,我们关停了全区15小企业。
本报记者柳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