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区工作十年来,张晓正的足迹遍布蓝田县葛牌、草坪、玉川、玉山等山区的沟沟坎坎,作为山区基层卫生院的院长,他始终坚持在门诊第一线,时常翻山越岭,步行十几里路,送医下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履行了一名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当地山民亲切地称他为“平民院长”。
1983年,张晓正以优异成绩从商洛卫生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老家蓝田普化地段医院工作。时值“下乡专家”返城,基层医务人员紧缺。医院在为他提供了宽阔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经过两年多进修及多年临床钻研积累,张晓正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诊疗体系,其医术闻名当地。多年来,他形成这样的习惯:白天接诊,晚上研究病。他常说,医生的医术越高,患者的痛苦越少。我既然从事了这一行业,一定要弄出个名堂。
1990年4月,张晓正服从组织安排,从山外的普化地段医院进入秦岭深山,到草坪葛玉地段医院任主管业务的副院长。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山民生活困难,得了病往往不能及时治疗,由轻拖重。针对此情况,张晓正在坚持上门诊的同时,时常翻山越岭,有时要走十几里的山路,送医下乡。1994年初,田蓝田县玉山地段医院院长职位空缺,而当时,该院医疗设备简陋、基础设施较差,内部管理混乱,医疗差错不断,是县上出了名的烂摊子,当地有些患者甚至绕道别处就诊。1994年元月17日,张晓正临危受命,到蓝田东川的玉山地段医院主持日常工作。上任这天,雪漫东川。
到任之初,张晓正抓住当时联乡建院、对口支援的机遇,多方筹资、节约开支共90万元,使门诊楼工程完工,改建病房,购进了各科常用手术器械,在硬件设施完善的同时,根据患者反映,医院成立了医德医风监督小组,定期征求患者意见,以人为本,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在玉山医院,张晓正仍坚持上门诊,无休息时间,难有节假日。一天晚上12点,门诊部送来渭南市一宫外孕患者,当时病人呈失血性休克,生命垂危。家属只带有300元钱。谁都明白,这样的病人若得不到及时抢救必死无疑,若抢救出了差错又责任重大。张晓正二话没说,亲自为其进行手术。出了事故,自己承担。经抢救病人终于得救了。身为院长,医院90%的手术张晓正都要参与,用医生和病人的话说,有他在,大家就有了“定心丸”。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张晓正以身作则,使玉山医院焕发了勃勃生机,使医院达到一级甲等医院标准,病床使用率也时常保持在80%以上。
现在,就连商州、渭南市的患者也绕道在此就医,他们知道蓝田玉山医院有个山民自己的“平民院长”张晓正。
本报记者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