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绥德县第三小学的部分师生多次向本报反映,去年10月21日与该校紧邻的榆林地区第一医院发生氯气泄漏事故,造成数十名师生中毒,一些中毒者至今仍留有症状不同的后遗症。令人遗憾和不解的是,医院在对事故的善后处理上态度不够积极和明朗,也未就一些危害师生身心健康的污染源作出应有的改造和处理,致使污染和发生事故的隐患依然存在。
绥德县第三小学与榆林地区第一医院仅一墙之隔。1999年10月21日上午8时30分,第一医院“三废站”氯气大量泄漏。9时许,第三小学的整个校园便笼罩在毒气之中。学校当即对师生进行了疏散、转移,但仍有数十名师生在这起事故中中毒。虽然事情已过去了8个月,但一些中毒者至今留有咳嗽、气喘、眼干、经常感冒、记忆力下降等后遗症。在学生家长的呼吁下,学校要求医院对留有中毒后遗症的学生继续治疗,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然而在此问题上,医院始终态度暖昧。
由于近在咫尺,第一医院所排放的污水、污物、废气、烟尘和噪音严重影响了第三小学师生的身心健康。今年6月上旬,榆林地区环保局专门对此进行了现场检查和处理,责成第一医院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三废处理站”,并经地区监测站监测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同时建议医院对电机房进行隔音处理,对高音喇叭加强管理,尽可能降低噪声污染。另外,环保局还要求医院于今年年底前实现烟尘达标排放。
关于去年的氯气泄漏事故,医院认为有关部门已对这起事故作出过结论和认定,有关责任人也得到了处理,不存在“善后”的问题。事故发生后,医院的态度是积极的,主动为中毒者进行了救治。至于污染源的改造和处理,尚需一定的过程,不过目前已对噪声污染进行了有效的控制。
不论对于教学来说,还是对于正在成长之年的孩子,都需要一个宁静、安全和清洁的环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第一医院应当在认真汲取事故教训的基础上,妥善处理事故遗留下来的一些未尽事宜,并积极控制、改造污染源,努力创造出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对于医院、对于学校、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是需要的。
■本报记者辛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