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城西安的公园、广场、街头,人们常会看到挂起的一道70多米长的流动报栏,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站在报栏前慷慨激昂地演讲。这位老人名叫蒋宁秀,三年来,他将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大部分退休金投入到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流动报栏创办中,已举办了这样的巡展320多场,受教育人数近10万人次。老人说:“他作的是呼唤爱国和社会真善美的事业。”
蒋宁秀不同于他人之处是在六十岁后仍想“有所作为”。1994年,从西安市五金交电总公司退休的蒋宁秀有了义务创办爱国主义教育展栏的想法。经过准备,1997年4月的一天,他在西安古城墙上挂起了第一幅作品,是他自己创作的以迎香港回归为主题的《百年月亏一日圆》顺口溜,颇受市民欢迎。蒋宁秀的展栏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内容庞杂、包罗万象,分爱国之道、智慧之道、健身之道、年轻之道等七大部分。展栏中的文章是他精心摘录报刊杂志的优秀之作,通过自己加工成通俗、易懂、易于记忆的语言,粘贴在旧挂历背面,空白处加上心得体会、名人警句。老人用历史激励青年,展栏中南京大屠杀、淮海战役、上甘岭及革命英烈事迹等图文并茂的文章使青年一代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在西北大学校园展出时,有学生看后留言:在世风日下,人们渐忘历史的今天,看了报栏对每一位青年的灵魂都是一次洗礼。
蒋宁秀告诉记者,创办流动报栏的初衷是为了与外界进行思想上的大交流,以真情呼唤人间的真善美。在流动报栏中有一篇蒋宁秀以顺口溜形式自编的中国近代屈辱史,他告诉人们莫忘历史,奋发强国。为此,有人说他“发神经”。老人在报栏中写道:做人的基本素质是良心,良(粮)即物质文明、心即精神文明。一次展览中,有人嘲讽:“良心多少钱一斤,讲良心到自己家中去讲。”老人因之作《唤东风》诗:老朽无能扫九天,但莫哀叹要改变。已发习文200篇,不信东风唤不还。
在原单位,蒋宁秀搞了47年的商品批发。退休后,他说自己现在要作呼吁真善美的“批发商”,努力使流动报栏走向全国。
本报记者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