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1995年,在主管上级西电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处于困难之中的西安高压电瓷厂拿出等静压和大瓷套两条生产线,和香港中联电力财务有限公司合资组建了西安双佳公司。5年过去了,主体员工还是当年随生产线划过来的那200多名职工。主要设备还是原来的设备,双佳却从名不见经传,一跃成为全国电瓷行业的佼佼者,每年的销售收入和产值以35%的速度递增,利润以70%的速度增长,双佳踏上了一条快速的超常规发展之路。
记者:同样的职工,同样的设备,又和西瓷厂同处一个围墙之内,这种超常规发展的动力来自哪里?
徐杜新:源自于依托多元产权结构这种机制的创新。双佳的职工来自于国企西瓷厂,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优良作风和传统,以及国企多年来对职工的一系列正规培训,使这些人的思想素质和技术素质都相对较高。合资后的双佳公司以其机制上的优势,使职工的潜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从而增强了公司整体上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正是这众多优势的嫁接,企业自成立以来,始终能保持一种快速发展的态势。
记者:您多年来致力于企业的改革,无论是在西瓷厂,还是如今的双佳公司,您都是一位颇受尊重和信赖的领导。请问:双佳的快速发展对您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徐杜新:产权改革,机制转换,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1968年从学校毕业进西瓷厂工作,一晃30多年,这里融入我的人生理想,我对这里的一草一木很有感情。当然,对企业兴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感受也比较深刻。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三家电瓷厂之一,西瓷厂也曾经创造过辉煌。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及时从国外引进了等静压、氧化锌避雷器、电容套管三条生产线,起步晚的西瓷厂后来居上,规模、效益短时间内迅速得以提升,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跃居全国同行业前列,1988年光荣地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但也就是在这一年,由于没有认识国企改革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西瓷厂经济效益开始滑坡。1992年,西安市在企业中进行三项制度改革试点,试图从改革人事制度、工资分配制度等方面为国企走出困境寻找道路。西瓷厂做为试点单位由我分管来抓,当时我们搞得很认真,收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国企深层次的积弊,这些改革远远解决不了西瓷厂的问题。于是我厂领导班子开始考虑部分产权改革的可行性。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政策给西瓷厂带来了机会,催生出双佳这样的合资企业,这是我们探索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应该说双佳这条路是走对了。
记者:当年西瓷厂拿出两条重要的生产线和香港中联公司搞合资,许多人还不理解。现在理解了吗?西瓷厂当初的出发点是什么?
徐杜新:(微微一笑)你可以到西瓷厂和双佳走走,了解一点民意,就能感受到人们对合资的肯定和支持。
合资,就是互惠互利,相互吸引。当时等静压生产线世界上只有四条,国内就西瓷厂一条,对香港方面有吸引力;大瓷套生产线才上马,颇有潜力,对香港方面亦有吸引力。而当时,两条生产线在西瓷厂的国有企业旧机制下,发挥不出最大的潜能,技术上先进,经济上亏损。通过合资,转换机制,挖潜增效,发挥潜能,使生产经营得到较快发展,员工的收入不断增加,上缴的税额大幅增大,两个股东分得的红利也逐年递增,这样的合资难道不值吗?以等静压为例,合资前年产值为1500万元,在人员装备没有多大变化的情况下,通过挖潜,去年的产值为3600万元,这也就是西瓷当初合资的出发点。
记者:徐总,我发现,人们在说双佳成功之类话时,您总在纠正:不能说“成功”,这是谦虚,还是您真的认为还没有完全成功?双佳的前景将会怎样?
徐杜新:我从不认为双佳“成功”了。双佳的路子还很长,内部问题还不少,还有许多困难要克服,只能说双佳经过5年努力开始踏上了健康发展之路。如今可以说,从国企特别是西瓷厂角度看,双佳发展很快;但从合资公司角度看,双佳正在成长,许多方面还有待提升和再发展。目前,双佳的问题是再上台阶的问题。我们让这个新型企业无论从规模、产品还是经营、管理都要向更高一个层次迈进,始终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形成一套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并具有相当强的同国外同行相竞争的能力。
[新闻背景]其实,合资之路并不平坦。合资双方的信任,是在患难与共中建立的。如今,在双佳公司还流传着工会号召大家克服困难,增收节支,共渡合资初期难关的感人事迹;还流传着徐总严以律己的诸多“小事”;还有共产党员迎难而上的许多感人故事……
记者:听说合资初期,港方的投资没有按规定到位,当时你们的压力很大。请问:对内你们是怎样稳定员工的?对外又是怎样逐步争取港方资金到位的?
徐杜新:合资初期的困难是难以避免的,当时双佳公司受到外部和内部的种种压力,面对压力和困难,一些人甚至提出了“红旗能打多久”的疑问。但是,双佳领导班子的头脑是清醒的,成立双佳是西瓷厂的重大战略,其成败,事关重大,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于是我们提出“不等不靠,挖潜增效”,要求全体员工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双佳。值得一提的,双佳工会积极主动给员工讲形势,鼓劲喝彩,在基层掀起一个又一个劳动竞赛高潮,在员工中形成努力开发新品、自觉增收节支的好风气。功夫不负有心人,双佳公司在初期连续七个月亏损后,从第八个月开始实现月月盈利。这一切被港方看在眼里,彻底改变了他们对从国企过来的双佳人的看法,打消了他们的顾虑,他们觉得将钱投到这里可以放心,于是2550万元投资逐步到位。双方合作得很融洽。
记者:在双佳采访,人们都认为您对自己要求很严。你们是作为令人眼热的外商投资企业,是在3年后买的桑塔纳小车,4年后买的别克小车,外商对此既不能理解,又十分感动。徐总对此的态度是什么?
徐杜新: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任何有进取心的企业都是需要的,而对于一个要在国有企业大环境里办好的合资企业来说更是必须的。所以双佳公司在买小车和其它一些事情上应该这么处理。我今年53岁,入党25年,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留有很深的时代烙印和很强的责任感,所以我将个人的享受往往看得淡些,这不是刻意求之,更不是做做样子,而是我认为我本该如此。
双佳公司的领导层大多是共产党员,大家将党的优良传统和国企的好作风运用到实践中,讲实事实地,艰苦奋斗,这也许正是双佳凝聚力的所在,是双佳能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的动力所在,更是双佳的希望所在。
记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作为的总经理,从双佳的经验里,您觉得一个企业要搞好的内外部因素是什么?
徐杜新:你对我个人过誉了,其实工作都是大家干的。根据双佳的经历,搞好一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条件缺一不可。
从企业内部来讲,要有一个好的机制,即现在常说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有一个团结的有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要有一个能不断开发有市场生命力的新产品的工作群体。这些是许多企业在孜孜追求的。
企业的外部条件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以双佳为例,西电公司是合资牵头人,对双佳公司的发展鼓励支持,呵护有加;西瓷厂是双佳可信赖的大后方,它不但为双佳提供了种种服务,在人员使用上更是将不少优秀人才输入到了双佳公司;合资方香港中联公司对双佳公司经常给以正确思想的引导,而对企业的具体管理则放手让双佳人去做。如果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的支持,双佳公司的进步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本报记者)